泽普,何以不凡?

时间:2025-08-29 14:20:00

  在西北边陲,塔克拉玛干沙漠苍黄的褶皱里,叶尔羌河蜿蜒的碧色臂弯处,有一座以“华夏梧桐第一县”而闻名的小城——泽普县。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道路两旁,每隔10米1棵、棵棵直径超1米、高度均超过10米的梧桐树,整齐排列,构成一片无垠的密林长廊。这些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扎根于此的梧桐,历经40余载,已蔚然成林,规模达579万棵,创下“世界之最”。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笔直挺立的上千万棵白杨树,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每条道路、每座村庄、每方良田,让泽普这方水土以86.6%的绿洲面积当之无愧地成为“南疆绿洲”。

  在这里,你还可以看到,纵贯泽普县境的,是发源于巍巍昆仑之巅的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被誉为“流金之河”的叶尔羌河,以年均75亿立方米的流量,南出昆仑,北育绿洲,润泽着喀什六县。“有路必有渠、有田定有水”是泽普的真实写照,纵横交错的灌渠,滋养着70余万亩良田和22万勤劳的人民。…………

  今年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在这一历史节点,记者有幸于7月中旬,深入泽普的房前屋下、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感受并记录泽普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密码”。

戈壁滩上的“果业林海”

  泽普,距离新疆喀什地区西南约200公里,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

  在泽普,农业是全县的经济命脉,也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石。在泽普70余万亩的沃野,小麦和玉米的金黄延续着传统农耕的希望,但更令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蓬勃发展的林果经济所焕发出的独特光芒。

  红枣、核桃、苹果——被誉为“泽普三宝”。38.5万亩的核桃种植何其壮观,18万亩红枣令人赞叹,而最令我们震撼、也最颠覆固有印象的,是在泽普茫茫戈壁上看到的并非荒芜,而是一片延绵两万亩、密集成“林海”的“戈壁果园”。

  令人心潮澎湃的“林海”景象,不仅顽强地履行着防风固沙的生态使命,更创造出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向戈壁要发展,泽普人做到了怎样一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壮举?

  带着这份探寻,记者从泽普县农业农村局的干部、万亩戈壁苹果园技术负责人买买提衣明那里得到了答案。他告诉我们,这背后是一个深思熟虑且充满魄力的战略——近年来,泽普县坚定地朝着“向戈壁要土地、要产业、要就业、要效益”的目标迈进。自2022年起,以每年5000亩的规模栽植果树,计划用四五年时间,在戈壁滩上打造出这两万亩的“黄金果园”。其决心之大、执行之快,令人印象深刻。

  更令人叹服的是其科技含量与模式创新。园区建设坚守“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新支撑、新运营”的理念,通过“公司+林果技术合作社”的模式运营,栽植瑞雪、秦脆、瑞香红、维纳斯黄金等国内高端品种,巧妙搭配了极具“中国特色”的青砧半矮化砧木(这里需要为大家普及一下:“青砧苹果半矮化砧木”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培育,被誉为苹果矮化栽培的“中国根”,它抗寒耐盐碱、耐瘠薄,简直是专为恶劣环境“定制”的抗逆基因)。同时,采用高效的无支架半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即省去传统支架),建成了新疆最大的无支架半矮化密植苹果示范基地,成功注册了“金凤泽普”鲜果品牌。这种技术融合与模式探索,堪称戈壁农业的标杆。

  如何让脆弱的果苗在这片“不毛之地”扎根成活?实践出真知,他们创造性地以沙漠土为基、以生命力强悍的青砧为根、以精准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即灌溉与施肥同步进行)为核心抓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政阳教授、新疆苹果体系首席专家王继勋研究员等专家站权威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硬是让戈壁滩上的果苗存活率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98%以上!这98%的数字背后,凝聚了多少科研力量和农人的心血?

  记者站在这广袤的戈壁果园里环顾四周,景象生机盎然。两万亩沙地上,200余万株苹果树正深深地向下扎根,顽强地向上生长。这份绿色带来的不仅是生态变化,更是看得见的社会价值——它们为当地农民提供了300多个稳定的长期工作岗位,更在农忙时吸纳了2000多名季节性劳动力。

  畅想未来,当丰产期到来,预计亩产4000公斤的果实,这将是何等振奋人心的“沙漠奇迹”?它已不仅仅是一个产业,更是一份绿色的希望。

  说到希望,买买提衣明的话语里充满了感慨与自豪:“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再加上现代农业科技的强大支撑,‘沙漠生金’的梦想在我们手中一步步成为现实。”他特别强调,这种发展最终要惠及农民——园区将深入发挥联村带农的作用,计划将形成的固定资产(如设施)和生物资产(如果树)确权到43个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子,让村民们共同分享这份产业发展的甜蜜果实。这份共富的理念,正是乡村振兴最动人的注脚。

  同样的故事,在泽普大地上多点开花。我们探访的阿依库勒乡巴什吾斯塘村慕斯塔庄园基地,便是泽普精心打造的三大苹果标准化示范基地之一。基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这座占地2000亩的庄园于2024年启建,一期1000亩已经种上了矮化密植的瑞雪、瑞香红、王林、土岐等优质品种。

  斯塘村第一书记彭文燕,这位精干的重庆姑娘掰着手指头为我们算了笔“致富账”:村集体以100亩土地入股享受项目分红,同时吸收73户村民以400亩承包地入股(解放劳动力200多人)。采用“土地租金(800元/亩/年)+务工”的双重增收模式,效果实实在在——目前园区稳定就业150人,人均月工资能拿到3000元以上,熟练工甚至能到4500元。听着村民收入数据的稳步增长,记者深切感受到了小苹果撬动大民生的力量。

  苹果产业作为泽普后起发展的一个新产业,泽普县自然资源局林果站站长宁超给了一个鼓舞人心的全景图:“目前,全县苹果种植面积已突破5.2万亩,像慕斯塔庄园这样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已经建成3个。” 他进一步解释,泽普苹果产业的未来蓝图非常清晰——在持续的政策引导下,加强企业与农户的深度利益联结;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和产销对接“双轨并进”,坚定不移地推动产业向“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高端迈进;更重要的是,通过建设现代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大力开发苹果深加工产品,努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站在田间地头,听着这条清晰的产业链发展思路,我们深信:这颗在戈壁上孕育、在科技中成长的“泽普苹果”,正稳健地从单纯的经济作物,蜕变成带动一方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黄金产业”。

  小苹果,终究能做成大文章!

盐碱地上的“稻”与“鱼”

  如果说戈壁果园的“林海”是向沙漠要绿色的壮举,那么盐碱地上翻涌的稻浪和翻滚的鱼鳞,则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化“顽土”为“沃土”的惊人智慧。

  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农业革命,其精彩程度远超想象。

  以往,“稻花飘香”是刻在脑海中的江南意象,未曾想,能在新疆泽普的土地上与之相遇。当我们的车子穿行在前往黑水营遗址的路上,行经依玛乡托万喀拉尤勒滚村——这个泽普最大的行政村时,眼前的景象着实将我们震慑。车窗外,原本是茂密的白杨林带护佑的乡道,在一个不经意的转弯后,豁然开朗,竟是一片稻田在阳光下铺展!这哪里是盐碱肆虐的西域边陲,分明是一片生机勃勃的塞上江南!

  震惊之余,一个巨大的疑问立刻萦绕心头:盐碱地,究竟是如何被驯服,种出如此丰茂的水稻?带着探寻,我们了解到一段艰辛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历程。 近年来,泽普县一直在苦苦寻找盐碱地综合治理的良方。尤其是2022年进驻该村的西部钻探公司工作队,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症下药,制定了详实的《改良种植方式助农增产增收》项目,在村民买合木提家的48亩水稻田上,他们将传统的、效率低下的撒播方式,革新为精细化、标准化的育苗插秧技术。这一变,看似简单,效果却立竿见影——每亩收入从1000元直接跃升至1400元。这不只是增收的幅度,更是技术革新点燃的星星之火。

  更令人振奋的是后续发展。2024年,托万喀拉尤勒滚村人没有停下脚步,他们趁势而上,利用自身地缘优势,村里自建了大棚育苗,并精心试验优选出28个表现优良的水稻品种。他们将200亩村集体稻田开辟为育秧与机栽秧的“试验田”,这不仅是对技术的优化,更是对全村种植观念的一次深刻洗礼,引导大家从“靠天吃饭”转向“向科技要效益”。

  眼前的千亩盐碱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成为沉甸甸的“稻米粮仓”!今年,全村3000亩水稻种植,亩均收入有望突破2000元大关,群众人均纯收入将稳稳超越1.5万元。盐碱地治理在此刻,已远超生态改善的单一目标,它实实在在地开辟出一条通往富裕的康庄大道,这份“点碱成金”的智慧,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泽普奇迹”?

  盐碱地里的“稻米粮仓”已让人震撼不易,而戈壁滩上的“水上粮仓”则将我们的震撼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谁能想到,浩瀚戈壁的干渴印象,竟能被这来自巍巍昆仑的高原之水打破?泽普人不仅改写了戈壁滩无法养鱼的历史,更在这片曾经的不毛之地上,筑起了孕育财富的蓝色希望。

  走进泽普县奎依巴格镇特色水产养殖基地,眼前的景象充满未来感: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养殖池波光粼粼,成千上万尾加州鲈鱼苗,那小小的银色身躯在池中欢快游弋,银鳞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像是撒入戈壁滩的一片星辰。

  基地水产负责人许会丰向我们解释,为了让这些来自异域的鱼苗能在戈壁滩上安家落户、茁壮成长,基地倾力打造了精密的“生命保障系统”——集成装配了生态养殖系统、高效的水过滤循环系统和可靠的增氧系统。他们巧妙地采用分段法养殖(即按鱼苗大小分池管理)和轮捕轮放(即边捕捞符合规格的鱼,边补充新苗)的生产方式,为加州鲈鱼量身定制了一个舒适、稳定的人工生态。这哪里是简单的养殖,分明是运用科技在戈壁深处再造了一个适宜的生命之域。

  眺望这规模宏大的基地,目睹那60个养殖池、宽敞的育苗车间和设施大棚,一幅清晰的蓝图也就此展开。据介绍,这里未来的主角不会只是加州鲈鱼,经济价值更高的澳洲淡水龙虾、罗氏沼虾等也将在这里“安营扎寨”。这戈壁滩上的蓝色财富源泉,正源源不断地滋养着泽普的渔业梦想,也必将为当地群众开辟出又一条宽广的致富大道。

  静心思忖,泽普近年来的发展脉络愈发清晰。他们不仅仅在戈壁种树、在盐碱种稻,更是在“水”这篇大文章上,做足了功夫,下活了整盘棋。通过充分挖掘自身独特的自然生态与地理优势,以水产养殖为突破口之一,泽普正引导着群众走向多元化发展的道路,既显著提升了渔业产业效率,更切实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为乡村特色产业的高速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源头活水。

  这份围绕“水”与“土”的奇思妙想,不断突破着这片土地的极限,也为乡村振兴的答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当我们沿着泽普的田埂、果园和养殖基地一路走来,愈发惊叹于这片土地的丰厚馈赠。

  除了已经深深印入脑海的“泽普三宝”、戈壁果园的绿浪和盐碱地上的稻海,眼前这片土地从未停止过它的绚丽编织——千亩葡萄园的藤蔓在阳光下舒展,辣椒如红宝石点缀枝头,沙瓤西瓜甜透心扉,西梅紫得晶莹诱人,棉株在烈日下撑起浓绿荫蔽,万寿菊则铺展成一片片耀眼的金色地毯……

  这林林总总的特色产业,如同最精巧的能工巧匠之手,在泽普的绿树沙壤间细细绣出斑斓图案,这份既见产业“绣”之华美,更见民生“增”之实惠的答卷,最终汇聚成了足以改变乡村命运的力量。正是在这些特色产业的共同托举下,泽普县2024年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攀升至46.86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了17713元,产业旺了,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

荒地村的“叶河花月夜”

  行走在泽普的土地上,不仅为那些蓬勃的产业所惊叹,更被这片土地上多元民族文化所散发的魅力与活力深深吸引。在泽普,这个以维吾尔族为主,19个民族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和睦相处的边陲之地,沿途的村庄,宛如一首首风格迥异的诗篇,各自吟唱着幸福生活的和音:

  在依玛乡巴达木艾日克村,穿行于干净整洁的街道,两侧庭院深深,生机盎然。家家户户门前,葡萄藤蔓繁茂地攀爬在架上,累累青翠的果实诉说着即将到来的甜蜜。而“文化之家”“人才之家”“养鸽之家”等命名的美丽庭院,更是直观地展示着维族同胞日益丰富多彩的生活图景,那份安居乐业的满足感,弥漫在每一块砖石、每一片绿叶之间。

  步入布依鲁克塔吉克民族乡依斯其格村,“最美塔吉克风情小镇”绝非虚名。独特的建筑风格、绚丽的民族服饰、热情洋溢的笑脸……眼前的一切,都让人真切触摸到了塔吉克人幸福生活的脉动。那份流淌在血脉里的热情好客,如昆仑山的暖阳,瞬间融化了所有的陌生感,真切体会到新疆同胞敞开怀抱的无限深情。

  行至叶尔羌河畔的阿依库勒乡,老馒头柳的浓荫下,恰逢一年一度暑期返乡学生的盛会“青春献家乡·才艺展风采”,年轻的面孔上写满自信与热爱,他们用热情奔放的民族舞和活力四射的现代舞,为父老乡亲献上了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听盛宴。这不仅是才艺展示,更是乡愁的凝聚、希望的传递,让我们看到了泽普年轻一代的蓬勃力量。

  来到金湖杨景区——南疆首个5A级景点,不仅沉醉于“昆仑圣景 浪漫胡杨”的苍茫壮美,更在景区深处被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长寿民俗文化村所打动,由86户普通农家共同打造的乡村旅游典范,书写了乡村新生的奇迹。

  而当我们的脚步抵达泽普东南20公里处的赛力乡荒地村时,那句萦绕耳畔的“荒地不荒”的感叹,瞬间化作了眼前触手可及的震撼现实。若非亲见,很难想象这个曾被黄沙困扰的村落,是如何凭借“叶河花月夜”项目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一鸣惊人,浴火重生。

  “叶河花月夜”——仅仅这个名字,就让人充满了诗意的想象。实地探访后,更觉名不虚传。花田喜事婚庆宴会厅洋溢着甜蜜的浪漫气息;巨大的麦西来甫广场如同盛放欢乐的容器;连绵的七彩花田在风中摇曳生姿;入夜后的繁花夜市灯光璀璨、香气四溢;落日酒吧则是眺望黄昏美景的最佳所在;还有那充满野趣的农旅融合基地和采摘园……这一整套完善的旅游设施,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的旅游产品体系,将观光、采摘、深度体验等多种乡村旅游模式编织得活色生香,强力驱动着“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全新格局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谁能想到,自2024年10月18日惊艳亮相以来,“叶河花月夜”竟如磁石般吸引了四方游人,让这座曾经的边城村落成为体验“日落尤其温柔,人间皆是浪漫”的网红打卡地。

  行走其间,人们几乎忘却了“荒地”的旧名。今日的对比何其强烈?——昔日人烟寥落处,今日车水马龙时;曾经风沙漫卷地,如今花团锦簇园;往昔门庭冷清寂,今夕笙歌夜夜欢!这份翻天覆地的巨变,实实在在地映射在全村456户家庭焕然一新的生活里——那是更加文明、卫生、洋溢幸福光彩的新生活。

  荒地村的嬗变,远不仅是一个村落的振兴样板,它是南疆边陲乡村振兴宏大叙事中最生动、最可感的注脚,更是中国在浩荡的乡村振兴征途中,铿锵宣告“不让一处掉队”的有力明证。2024年,荒地村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接近1.9万元。荒地不荒了,荒地的老百姓富了!

  这份由内而外焕发的新生,如同荒地村返乡创业青年、年轻油画家木拉提笔下的画卷:生动的乡民、朴拙的房舍、绵延的山川、奔腾的叶尔羌河……每一笔色彩,每一处落点,都不仅仅是对现实风景的精准捕捉,更是对这片土地上人们孜孜以求、终于得偿的美好生活最深情的记录与最浪漫的渲染。画笔所及,皆是心之所向;画布之上,铺展的就是荒地人亲手描绘、正日益绚丽的明天。

  这就是南疆小城——泽普。她的不凡,镌刻于沙与水的博弈间,沉淀在绿洲深处生生不息的脉动中。(来源:西部大开发 作者:张永军)

(来源:泽普零距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