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谢春晖 施雄风 见习记者 王伊灵 通讯员 蔡美兰
60岁的陈发明最近很忙。开学季生产高峰,他的工厂里,每天要生产出数百万个制笔部件。从业十余年的成品笔工厂厂长徐自学也很忙,日产30余万支笔是他和同事们的日常……
距离秋季开学不到两周,不少中小学生开始“收心”,陆续采购教辅资料、文具等用品。
杭州桐庐县分水镇是全国闻名的“制笔之乡”,随着开学季临近,小镇里的制笔企业、文具企业也进入了生产、发货的冲刺阶段。
“厂里所有机器全部开足马力生产,赶着时间给客户发货。”作为杭州桐庐顶点文具制造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发明告诉记者。

生产车间。施雄风 摄
8月21日,杭州气温再破纪录。潮新闻记者走进分水镇的制笔企业生产车间,看一支支笔的诞生,记录下车间里的汗水与笑容。
生产高峰期下的“制笔之乡”
有工厂一天要做30万支笔
每年,分水镇大概要生产约85亿支笔,能撬动约80.6亿元产值。“全国每10支圆珠笔有4支是分水制造。”桐庐县分水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说,学生放暑假的这几个月,往往是镇上制笔产业链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企业拼业绩的关键时期。
“光8月份,我们厂就要生产800万支笔,平均下来每天要制笔30多万支。”杭州桐庐风范笔业有限公司的厂长徐自学说,整个暑期,他每天都在厂里忙。“模具开模、部件生产、成品笔组装和质检,哪个环节缺人我就要顶上去。”他说。

风范笔业工人工作中。施雄风 摄
在风范笔业的工厂车间里,记者看到每个车间里的机器都开着,工人们在操作台上投入地忙碌着,成千上万的笔部件从机器中“吐出”,又有源源不断的部件送入组装流水线。转眼间,数百支成品笔被送入质检和包装车间。
徐自学说,从6月初开始,就陆陆续续接到合作客户的订单,“订单以直液笔、圆珠笔、中性笔这三类为主,但细分品类有20多种,我们要不断地调整制笔模板和流程,确保客户尽快拿到高品质的产品。”
虽然订单多、交付期短,但大多数制笔企业都表示,生产忙而有序。
陈发明的顶点文具是分水镇里名气很大的制笔部件生产企业,“圆珠笔、中性笔的笔杆塑料部件我们都能生产,现在采用自动化机器生产,车间里只需4名工人,就能完成数百万的部件生产。”他说,暑期是厂里最忙的时候,他的客户遍布全国各地,生产的圆珠笔、中性笔部件甚至用在国内外数千种笔上。

自动化设备生产中。施雄风 摄
对于制笔产业链的企业来说,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产高峰期,在应对一次次的高峰期生产中,企业进行技改,提升生产效率。“现在基本都能做到对客户提前交货。”陈发明和徐自学都说。
车间里的一丝不苟
制笔如此,学习、生活也是
生产高峰期,陈发明常常待在工厂的质检车间,有时在质检工作台前一坐就是一上午。

生产高峰期,陈发明在车间里巡视。施雄风 摄
“别看这小小的笔杆塑料部件只卖两三分钱,但它质量的要求极高。”陈发明说,每天每个批次生产的制笔部件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检。
陈发明拿起一个笔杆的前端笔头的部件向记者展示,“这里面螺纹的误差不能超过0.02毫米,一旦部件误差超标,这一批次的部件要全部报废销毁。”陈发明说,以一支最普通的中性笔笔杆为例,笔杆由四到五个部件组成,往往需要四到五家工厂生产。“如果我们交出去的部件产品误差高一点点,就意味着在组装成品笔时,会有成千上万支笔无法完成组装,损失可大了。”陈发明说,从事制备产业二十多年,他深刻意识到,产品质量是企业的发展根本。

陈发明工作中。施雄风 摄
徐自学工作的风范笔业,每个生产步骤中都建立了质检机制。“每支笔都要经过自动化的划线检测,确保出厂的每一笔书写流畅。同时,还要进行外观质检,笔杆上不能有一点污渍。”徐自学说,99.8%的产品合格率是企业的底线。
在分水制笔产业发展历程中,也曾有不少企业在产品品控上“吃”过教训。
“制笔要求一丝不苟,做生意、学习也是一样的。”陈发明说,这是做了无数支笔后悟出来的道理。“这么小小的一支笔,认真地去做,也能做到上千万的产值。只要认真和细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儿。”
老板给员工的孩子送笔
藏在一支笔里的心意和祝愿
“厂里对我们很好的,每年开学的时候,都会给家里的孩子送笔。”风范笔业的包装车间里,在这里上班的村民葛卫琴阿姨笑着说,农村里每到开学季,娘家亲人要给小孩送书包送文具。
葛阿姨的心里,厂就像是自己的娘家人。
她在厂里做了8年多包装工,每天重复着将成品笔装入纸盒打包的工作。“累是累的,有钱挣累也开心。”
葛阿姨的孙子和外孙,经常能收到厂里送的各种笔。“外孙明年就要高考了,现在正是用笔的时候,我在这里上班,他用的笔也不用愁。”她想,有一支好用的笔,学习效率总会提高的。
葛阿姨憧憬着,外孙能拿着她亲手包装的笔走进高考考场,考上梦想中的大学。

葛卫琴和工友一起工作中。施雄风 摄
厂长徐自学说,给员工的孩子们送笔不仅是制笔厂的福利,更是对员工及员工家庭的关爱和祝愿。“我们给员工的孩子送的都是厂里最新款、品质最好的笔,希望他们能够拿着厂里的笔书写出精彩人生。”
其实,这份藏在小小一支笔里的心意,早已成为了分水镇各个制笔厂心照不宣的“规矩”。“孩子们是笔的测评师,孩子们用得好,我们制笔也更有动力。”徐自学说。
小小的一支笔,不仅是孩子划在作业本上的一撇一捺,也是落在员工心头的暖意,更是对下一代的美好祝愿。
它默默陪伴,也深深祝福着千千万万学子人生中那些普通而又重要的瞬间。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