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共语|在山河与心灵之间——海大青年用语言编织的新疆夏日画卷

时间:2025-08-18 11:51:00

盛夏的新疆,蓝天如洗,远山静立,河水潺潺映着天空的光影。这个色彩与温度皆丰盈的季节,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民族之光·知识回响”语言文化共建服务队,怀揣推普与文化守护的初心与希冀,从校园一路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特克斯县阿热勒社区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库尔干村。他们在不同的土地上,与多样的面孔相遇,让普通话与民族语言在课堂与生活中交织共鸣,沟通与理解如河水般温润流淌。

0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市特克斯县阿热勒社区:哈语为桥,推普入心

盛夏的阿热勒社区,天空湛蓝如洗,风里带着青草和牛羊的气息。社区活动室窗户敞开,阳光洒满地板,孩子们的笑声回荡在走廊。返乡青年哈萨克族志愿者塔澜特·加沙拉提,深知这里的孩子们多使用哈萨克语,而普通话基础较弱。课堂开始,他用流利的哈萨克语问候,瞬间拉近距离,孩子们眼神闪烁着信任。随后,他自然地切换普通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普通话。”孩子们露出欣喜的表情,目光充满期待。

哈萨克族志愿者塔澜特·加沙拉提在新疆伊犁特克斯县阿热勒社区留念


为了让语言学习更加顺畅自然,塔澜特先用哈萨克语讲述“阿勒沙汗神泉”的故事,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文化中理解内容,再用普通话带出关键词句,带领他们逐字跟读。哈萨克语与普通话交替切换,发音从生涩走向清晰,朗读声如风中野花,生机盎然。

哈萨克族志愿者塔澜特·加沙拉提与新疆伊犁特克斯县阿热勒社区的孩子们合影


课堂的另一环节,塔澜特引用哈萨克谚语“马是牧人的翅膀”,引导孩子们学习普通话。他先用哈萨克语讲解其中蕴含的生活智慧,再带出普通话原句,耐心纠正孩子们的发音。孩子们此起彼伏的朗读声,营造出热烈而专注的课堂氛围。普通话打开了更广阔的交流舞台,民族语言则守护着文化的精神家园。课堂结束后,稚嫩的诵读声依然在耳畔回响,塔澜特凝视着孩子们的面庞,责任感油然而生——这堂课播下的,不仅是语言的种子,更是文化自信与沟通勇气的根苗。

0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巴仁乡库尔干村村委:从语言到生活的双向赋能

盛夏的库尔干村,田野里玉米叶泛着亮光,西瓜摊碧绿甜香。村委会会议室座无虚席,窗外蝉鸣阵阵,室内却因热情而欢腾。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吾尔族辅导员古孙克孜·伊盖拜尔迪用维吾尔语开场,声音如夏日午后一壶清茶,亲切而温暖。她通过维吾尔语带领大家解读国家推普政策,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政策在基层走深走实。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吾尔族辅导员古孙克孜·伊盖拜尔迪在新疆克州阿克陶县巴仁乡库尔干村村委与村民合影


古孙克孜老师还向村民讲授玉米、小麦、瓜果等农作物从种植到交易的实用普通话表达。并引导大家模拟电商直播,学习用普通话推介自家瓜果,设想这些产品穿越屏幕,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笑声与口号声交织成盛夏的学习之歌,语言技能成为连接农产品与市场的桥梁。

课堂特别设立“跨代学习圈”,年长村民与村委干部、志愿者围坐一团。老人用民族语言教唱民族歌谣、讲述老故事,年轻人则耐心为老人教授普通话发音、讲解词语用法。歌声与交流声此起彼伏,普通话学习与民族文化传承在这里自然交融。

最后,古孙克孜老师详细讲解了“语博”App的下载、注册及使用步骤,引导村民们一步步操作,让大家能够随时随地巩固普通话发音和词汇。无论是通过语音练习还是词汇测试,“语博”APP为村民们打造了一个便捷、高效的学习平台,延续课堂的学习热情和成效。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室内,映照在村民专注的面庞上——这个盛夏,库尔干村的普通话课堂不仅是语言学习的园地,更是数字时代赋能生活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