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录丨“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平凉专场
时间:2025-04-15 20:26:00


为全面展示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讲述全省各县市区牢记嘱托,增强发展信心,跳起摸高干事业,满弓紧弦开新局,以“强县域”为富民兴陇蓄力赋能的生动实践,省政府新闻办组织举行“改革进行时 县区在落实”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4月15日上午为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平凉专场,平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雄韬围绕“聚力建设‘三区一城市’ 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介绍相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平凉市崆峒区委副书记、区长樊对对,平凉市崇信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小平,平凉市庄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铭。
新闻发布会现场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卢莹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处二级调研员、新闻发言人 卢莹

平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胡雄韬
胡雄韬: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向大家介绍平凉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首先,我代表平凉市委、市政府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平凉发展的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感谢!平凉是甘肃开放开发的“东大门”,2002年撤地设市,辖1区1市5县,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77.3万人,是陕甘宁三省区的通衢要地、能源保供的战略基地、甘味悠长的农业高地、宜居宜游的康养福地。近年来,平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省委、省政府赋予平凉聚力打造“三区一城市”责任使命,深入实施“四强”行动,做足做实“五量”文章,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实践迈出坚实步伐。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元大关。紧扣“一个主线”,蓄势聚力汇集发展动能。把打造“三区一城市”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总牵引、总抓手,紧扣资源转化、放大优势,系统推进筑基强链、立柱拓网的基础性工作,各项事业发展焕发了新活力。在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上,平凉是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之一黄陇基地主体区域,赋存极具开发价值的矿产资源10多种。近年相继实施了邵寨煤矿、灵台电厂等一批绿色矿井、调峰电源、新能源项目,积极加快石油、非常规天然气、白云岩矿、铀矿资源勘探开发进程,加速贯通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绿色建材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今年,我们将深入推进11个区块煤炭资源综合勘查和2宗煤炭资源出让,聚力抓好安家庄、唐家河等重点项目,加快“镁—煤—硅”一体化开发、循环利用,全力构建以煤为基、煤电联营、煤镁共舞的工业新格局。在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上,平凉是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我们积极推进农业品牌战略,51个品牌入选“甘味”农产品目录,静宁苹果年产量260万吨,优质苹果面积稳定在151万亩,品牌价值181亿元,成为北京奥运会特供果,搭乘“雪龙”号远赴南极。平凉红牛年饲养量106万头,品牌价值223亿元。牛果产业对一产贡献率占到65%以上。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打好牛果特色产业“夯基壮骨、转型领跑”冲锋战,促进平凉红牛联合育种攻关阶段性成果转化,抓好一批“国字号”产业园建设,以牛果高端创牌带动更多“土特产”出陇出海。在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上,我们立足钟灵秀美的自然景观、优质绿色的康养禀赋、交错相融的关陇风情,全力运营开发大景区、推介搭接旅游线路,引育打造农旅融合、交旅融合、中医康养、气候康养等新业态,一批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农旅融合基地、生态康养综合体、度假露营基地建成运营。崆峒区连续4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崆峒区上杨乡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今年,我们将持续推进崆峒山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争创一批5A、4A级旅游景区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省级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在打造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上,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大保护大协同格局,争取实施了陇中生态保护和修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项目,全市林草覆盖率达到44.7%。泾川县被命名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崇信县、庄浪县、静宁县荣获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今年,我们将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实施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示范、冬季清洁取暖改造等重点项目,全面推进美丽平凉建设。创优“两个环境”,强基固本厚植发展沃土。一方面,聚力提升区位“硬”环境。把破解交通瓶颈作为提升区位功能的战略支点,相继建成了平天、彭大、静庄、灵华等高速公路,实现了县县通高速,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平凉机场立项批复,平庆铁路、宝中铁路二线、长王铁路、定平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全市交通运输网络全面升级。2025年,我们将以全省“三大高速公路新通道”建设为契机,全力推进1个机场、5条铁路、10条公路项目建设,加快重塑平凉“西连东融”的通道优势。另一方面,着力优化营商“软”环境。通过深化“大综窗”改革、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建设数字政府、直达快享惠企政策、依法设立“平凉企业家日”、拓展政企交流互动平台等举措,全线提速优化政务服务。我市城市信用监测评价连续3个月居西部和全省首位,连续4个月排名全国地级市前10名,“公共资源交易标准化助力经营主体降本减负”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全年实施省外招商引资项目398个,投资额达1137亿元。2025年,我们将锚定全省一流、西部领先,深入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丰富“平凉企业家日”平台载体,擦亮“信用平凉”品牌。深化“三项行动”,焕新提质增强县域实力。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行动。争取实施了一批城市道路通畅、公共服务配套、公园绿地提升等项目,一批老街旧巷容颜大改,一批节点微景观扮靓了城市风景线,成功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和“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城市典范案例,7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中国“全域海绵”项目典范,海绵城市绩效评价列全国第二批示范城市西北地区第1位。崆峒区入选首批“中国美丽城市典范”。2025年,我们将持续优化城市功能品质,实施一批市政道路畅通、公共设施提升、地下管网建设、城中村改造和街景风貌重塑项目,软硬并举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逐步将“三农”工作重心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转向乡村振兴,在以产促兴、以治促和、以净促美上聚焦发力。60个和美乡村、48个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创建全面推进,华亭市、崇信县提前两年实现了自然村(组)通硬化路,华亭马峡镇、静宁双岘镇入选国家产业强镇,崆峒贾洼村入选全国“和美乡村百佳范例”,崇信木家坡村、泾川龙盘村跻身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今年,我们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统筹推进“八改”工程,抓建省市级和美乡村60个,内外兼修扮靓乡村颜值。深入推进“强县域”行动。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打优势牌、走特色路,县域综合实力整体提升。7县(市、区)综合评价均居全省第一方阵,崆峒区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崇信县荣获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进步县,灵台、崇信、庄浪工业集中区晋升省级开发区,平凉工业园区跻身“2024中国省级开发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单。今年,我们将在县域综合承载力和竞争力上持续用力,推动县域综合发展进入全省前列。固守“一个底线”,增温提效改善民生福祉。我们始终把民生冷暖作为衡量高质量发展的底线要求,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尽力而为措办民生实事、推进民生工程。近三年,全市新增学位园位3.4万个,增加医疗床位2600多张,投资12.5亿元的市中医医院建成投用,甘肃医学院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育质量跻身全省第一梯队;积极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连续三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保持在2.5万人以上;新增体育场地设施27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的市体育运动公园成为市民健身休闲的打卡地;建成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安置点75个,3500多户群众实现了安居梦;建成了一批养老服务、日间照料、村级互助、老年人助餐和托育机构,“结对帮扶·爱心平凉”工程深入推进,扶孤助残、扶危济困的氛围越来越浓;耕地保护、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社会治理、风险防范等护航发展的底线更加坚固。当前,平凉正处在国家重大战略和自身发展优势耦合匹配、互塑共进的关键上升期,能源基地、精品农业、文旅康养、生态屏障等功能定位愈发清晰,沿黄城市、革命老区、枢纽通道等区域位势愈发凸显,全市上下群策群力谋发展、赶超进位促发展的愿望强烈、信心满满。我们将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三区一城市”目标定位,深化“三抓三促”行动,攻坚克难、笃行实干,奏响县域经济发展最强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力争上游,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平凉建设的时代新篇。央广网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崆峒区作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2021年以来在全省城市服务型评价中排名靠前,2022-202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城市服务型先进县,请介绍一下在这方面都有哪些工作特色和亮点?

平凉市崆峒区委副书记、区长樊对对
感谢您的提问,也感谢媒体界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崆峒区是陕甘宁三省区通衢要地,是“一带一路”和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全部工作的统揽和主线,聚焦“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型”发展定位,紧扣全市“三区一城市”发展目标,突出大抓项目建设、大抓产业发展、大抓基础设施、大抓民生保障、大抓执行落实,聚力推进活力宜居幸福城市、平凉红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蔬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建材产业园、文旅康养基地“一城三园一基地”建设,全区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连续三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强县”或“先进县”。一是坚持不懈抓项目、兴产业,发展动能加速积蓄。我们牢固树立“以招商引资论英雄、以项目建设论成败”鲜明导向,深入开展“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十四五”以来,累计实施重点项目681项,完成投资393亿元,平凉机场预可研获批,机场高速、平庆铁路、宝中二线加快建设;签约引进项目111项284亿元,连续三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增速达到50%以上。我们按照巩固提升一产、扩大做强二产、搞活繁荣三产的工作思路,谋划实施九大重点产业链建设工程,平凉红牛、设施蔬菜、文旅康养等特色产业提质增效,绿色建材、新兴能源、金属镁等重点产业加速壮大,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21年的171.3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215.5亿元。二是坚持不懈强建管、塑品质,城乡能级全面跃升。我们抢抓全国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的机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主线,纵深推进基础设施提标、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管理提效工程,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176项,改造老旧小区213个,打通“断头路”41条,改造市政道路34条,新建改造公园游园46个,建成带状海绵公园11万平方米,常态化开展拆危治乱、“五线五箱”等专项整治,连续2年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典范。同时,我们依托境内崆峒山景区资源优势,一体推进城市更新与文旅康养融合发展,培塑了道源、武术、养生、民俗“四大文化”名片,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9个、乡村建设示范村68个,2024年入选首批中国美丽城市典范。三是坚持不懈惠民生、促改革,发展活力加速释放。我们把8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资10.5亿元,建成养老院2所、养老服务中心7个、托育机构30个,新建小学2所、初中1所、幼儿园6所,改造学校10所,2024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80%,15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我们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和“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年”行动,承接的834项中央和省、市改革举措全面完成,自主创新实施的192项改革任务取得重要成果,“大综窗”改革在全省率先完成;认真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机制,全面推行“两轻一免”柔性执法,完成减税退税缓税16.5亿元,新增经营主体2.48万户,尽其所能让各类经营主体轻装上阵、安心发展。在新征程上,我们将积极投身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大格局,破冰前行,勇立潮头,力争经济总量位次继续前移,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崆峒篇章。
记者:崇信县作为工业主导型县域,请问在“强工业”方面的思路是什么?有哪些布局和规划?

平凉市崇信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小平
崇信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传统工业大县,属于全国14个大型煤炭基地黄陇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陇东综合能源基地的重要支撑区。已探明煤炭储量18.8亿吨,现有生产矿井9对、在建矿井1对,发电企业1家,煤炭核定生产能力1290万吨,火力发电能力72亿度,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我们坚决落实省委“四强”行动部署,扎实做好“五量”文章,按照“稳步扩煤、加快转电、壮大轻工、布局新能源”的发展思路,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工业经济发展呈现“新旧”协同、结构趋优、质效齐升的良好态势。在全省56个工业主导型县域中,崇信的综合评价排名从2021年第30位到2023年跃升到第17位,进步十分明显,工业集中区也在去年晋升省级开发区,跑出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关于今后布局和规划,我们将锚定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发展创新区的使命任务,按照省市县《强工业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聚力打好“区位牌、资源牌、生态牌、崇信牌”,不断增强工业主引擎的核心动力。到“十四五”末,工业增加值突破45亿元,占GDP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十五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一是坚持稳步扩煤,夯实“强工业”根基。深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煤炭增储上产倍增行动,加快周寨南煤矿建设和川里、周寨北、大兴东等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稳步提高现有矿井产能和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到“十四五”末,煤炭产量达到900万吨,产值达到40亿元以上;预计到2030年,煤炭产量突破1000万吨,产值达到45亿元以上。二是坚持加快转电,巩固“强工业”优势。充分发挥煤电联营优势,积极争取崇信电厂二期,统筹推进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实现60%以上的煤炭就地转化利用。依托陇电入鲁等工程,打通电力外送通道,扩大火电上网电量,推动企业多发多送。到“十四五”末,发电量达到50亿度,产值达到16.7亿元以上;预计到2030年,发电量达到60亿度,产值达到21亿元以上。三是坚持壮大轻工,延伸“强工业”赛道。近两年,我们招商引进河北保定雨森集团和云南红河丰业公司,分别投资45亿元和6.8亿元实施了纸制品、豆制品加工项目,轻工产业实现破冰布局。今后,我们将围绕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纸制品和豆制品生产基地,继续招引一批纸箱包装、塑料彩印、食品深加工等延链补链项目,促进轻工产业集聚成群。同时,抢抓全省打造国家向西开放战略通道机遇,积极寻求与国际物流集团、跨境电商企业的合作,依托中欧班列和兰州等国际陆港,促进纸制品、豆制品辐射西北、外销中亚。到“十四五”末,轻工产业产值达到16亿元;预计到2030年,产值达到35.6亿元以上。四是坚持布局新能源,拓展“强工业”空间。抢抓低碳赛道,积极追风逐日,推动北塬风电项目并网,加快南塬风电资源开发,稳步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和天然气进企业、进厂矿,并布局建设一批充电桩和风光一体式路灯,实现清洁能源对传统能源的稳步替代。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180MW,产值达到1亿元;预计到2030年,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260MW,产值达到1.8亿元以上。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近年来,庄浪县“牛果薯菜药”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持续提升,请问在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强县域经济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今后有哪些好的思路打算?

平凉市庄浪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铭
感谢您的提问!借此机会,也对各级媒体和社会各界朋友长期以来给予庄浪经济社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庄浪县位于甘肃中东部、六盘山西麓,是全国第一个梯田化模范县,铸造了“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庄浪县是全国优质肉牛优势生产区和苹果、马铃薯最佳适生区。做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近年来,我们聚焦“农业优先型、工业主导型”县域发展新赛道,坚持把发展“牛果薯菜药”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力抓手,按照“园区化布局、项目化推动、企业化运作”的思路,大力培育链主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布局集群发展,呈现出“牛扩量、果升级、薯提质、菜突破、药创牌”的良好态势,我县被纳入国家苹果和马铃薯产业集群项目区。建成的全省第一个马铃薯原原种“雾培法”生产基地,年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4000万粒;我们自主选育的“庄薯3号”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主粮化四大推广品种之一。“庄浪苹果”“庄浪粉条”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庄薯系列”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4年,全县“牛果薯菜药”产值达到94.8亿元,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锚定打造西部现代精品农业样板区的目标,立足农业优先型发展定位,加快建设全国梯田高效开发示范县,按照“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聚力做好“扩量、提质、延链、增效”文章,深入挖掘“土”的资源、放大“特”的优势、提升“产”的价值,着力构建具有庄浪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去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的基础上,努力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总量。一是突出集群扩大规模。我们将接续实施平凉红牛“万千百十”扩繁计划,全力推进苹果优势核心带建设,高标准打造西部马铃薯主食化种薯繁育基地、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设施蔬菜产业,2025年种植商品薯31万亩、种薯5.5万亩、蔬菜8.5万亩、中药材4.5万亩,牛饲养量、苹果产量分别达到16.6万头、80万吨,力争特色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2.7亿元以上。二是强化管理提升品质。我们将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全力做好新优品种选育引进,集成推广肉牛冻配改良、饲草青贮喂养、有机肥替代、病虫害防控等高质高效生产技术,健全完善农产品全过程、全周期监管体系,着力打造更健康、更安全的优质农特产品。三是紧盯市场育树品牌。我们将深入实施国家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和“甘味”品牌营销战略,加快“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精准做好信息发布、市场开拓、产品销售等服务工作,广泛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不断擦亮红牛、苹果、庄薯系列、高原夏菜和道地中药材的“金字招牌”,让更多农特产品走出县门、畅销全国。四是做优链条增加效益。我们将深入推进“引大引强引头部”行动,加快引进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龙头企业,支持引导宏达淀粉、贡禾食品等本土企业转型升级,深度开发牛、果、薯、菜、药下游产品,加力补齐精深加工、分级包装、仓储物流等短板弱项,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