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出发,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

敬献鲜花 新华网记者 钟学满 摄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 丁恒情
民政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近日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做好2025年清明节祭扫工作,优化殡葬服务,推动移风易俗,有效防范和化解森林草原火灾风险,营造平安、文明、祥和的祭扫氛围。
又是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关于清明,很多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生活记忆和独特解读。作为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清明自古就体现着“慎终追远、敦亲睦族、行孝尽哀”的深厚人文精神。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把清明节看得很重,无论身处何地,不管远在千山万水,人们一般都会以各种形式寄托对逝者的“思时之敬”,托举起这个节日的厚重感。且沐浴焚香,请出先人遗像奉上一杯酒;更分花拂叶,行至故旧墓前插上一株柳……年复一年,在追思中唤起切切真情,在感念中激活缕缕记忆,这是清明节的本意,也值得我们代代传承。今天,纵然时光流转、习俗流变,清明所承载的文化情感却始终未变,并在每一年草长莺飞的日子里,指引着我们沉静思索、叩问内心。
折菊寄哀思,雨落思故人。清明祭扫重在于“心”,寄托哀思、表达情愫的方式应与现代精神文明的要求契合,祭扫方式也应与时俱进、日益更新。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大力倡导移风易俗、文明祭扫,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破除陈规陋习、传递文明新风。在安徽黄山,已连续6年开展“鲜花换纸钱”文明祭祀活动,让文明祭祀理念深入人心;在陕西西安,大家在网络平台献上鲜花、点亮蜡烛,表达对逝者的告慰、对生者的抚慰;在首都北京、江苏南京等地,人们走进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在缅怀先烈中传承红色基因……这些绿色文明的祭祀新风尚,让缅怀先人的载体更加丰富,让清明节越来越“清明”,持续提升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气场。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寄寓着敬祖尊贤、追思怀远的文化意涵,也蕴含着万物勃发、吐故纳新的生机与活力。但直到今天,在祭扫中焚烧香烛纸钱现象依然常见,不只带来火灾隐患,也铺张浪费、污染环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奠扫墓,是生者用心、用情、用爱与逝者“对话”,寄托哀思也是在抚慰心灵。一方面要让守住安全,针对清明节祭扫服务特点,强化保障措施,扎实做好各项风险隐患防范化解工作。另一方面,要倡导绿色低碳祭扫,大力推广敬献鲜花、绿化植树、集体共祭、家庭追思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将清明祭扫与弘扬孝老爱亲、传承良好家风结合起来,树立“行孝要尽早”理念,让孝心更多体现在对长辈的日常关爱中。
慎终追远怀初心,思时之敬话清明。辜鸿铭先生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谈到,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赤子之心和成人之思,过着心灵生活的人。无论是家风传承,还是缅怀先烈,清明节承载着中国人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更在时代发展中被赋予新的内涵。用鲜花诉说哀思,将水溶纸折成千纸鹤放进水潭,写一封信件投入时空邮箱……从“心”出发,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每一次驻足,都是为了更好出发。在草木蔓发、万物生长之时,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共创安全、简约低碳的祭祀新风尚,在慎终追远中绽放文明新韵,人们将在感谢岁月、珍惜生命、释放情愫中获得更强的前行动能,让传统文化更好浸润人心、浇灌成长。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