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内心的声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 | 黄河时评“五四”特别策划

时间:2025-05-04 07:44:00

自从2500年前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著名的人生三问,对人生的思考便开始渗透入每个人的生活,人们以“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三个角度时刻审视自己人生。

人在何时会审视人生?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站在生命的尾声处回望一生的道路,会思考自己这一生的成败得失;一名事业成功的人士站在“人生巅峰”回看来路的奋斗坎坷;一个正在经历挫折失意的低迷的人,回顾着自己人生的足迹,试图找到自己失足的一步,重新走回正轨……这样的每个情境都可能在任何人的人生中出现。而初次与这三条人生之问频繁的碰撞、切磋,则是在生命篇章刚开始进入正篇的青春时期。正处于如此阶段,我倍感初次思考宏大人生命题的幸运与激动的同时,出于对未来人生的珍视和谨慎,对人生的思考也曾在无数日夜思路飘远之时困扰我,让我对面前即将铺展开来的人生新篇章既期待又恐慌。

唯有青春时,我站在起点展望未来,叩问自己:我会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塑造我?我将成为怎样的人?

清晨的山林不比正午时的阳光明媚,又不如傍晚时分群山被笼罩在夕阳火红的余晖下的肃穆壮美,却是最安静最灵动的。阳光带着清晨独有的疏离感斜洒在高大茂密的树冠层,施舍予林间只有几缕清冷的光线,随茂密的叶的抖动而浮动;生长在背阴处的蕨类植物低垂的叶尖悬挂着一滴露珠,脚步一震,小草又挺了挺身板迎接新的一天。

在清晨山林的空气中浸泡于我而言是无与伦比的享受。清新的空气深吸过肺,便将我从混乱的思维中解脱出来,一草一木足以分散我的注意力,其余所有事都抛诸脑后。

我不禁乐观地想:过这样的生活也不错,把自己放归自然,不必忧虑太多,享受当下的美好。

如果真就这样解开了心中的纠结倒也轻松愉快。母亲给出的一个问题从半月前就阴魂不散地缠绕着我。口中咀嚼着饭菜,它在我脑海中浮现;伏在书桌前学习,耳边又响起了母亲的提问,最终母亲沉稳的声音竟在我脑海中扭曲放大为一声声的质问:考大学,如果分不够,是选择你感兴趣的专业但院校层次低,还是选择别的专业敲响高档院校的大门?

“当然要选择喜欢的专业,将来毕业后所选专业的工作是要跟随我一辈子的,在毫无兴趣的岗位上消磨掉一生岂不是太没价值了?”紧接着,对立的声音却又接上了话头:“好院校就是好工作的敲门砖,找不到好工作把一生的时间都用在与温饱做斗争,谈什么价值追求?”我认真倾听着两种声音,点点头认同前者,思忖再三又觉得后者亦有道理。两方不觉都吵起来了,理智想要劝架好让脑内清静清静,仔细分辨,才恍然两边都是我的声音。自己和自己吵架,自己又怎能劝得住呢?或许不必纠结学业事业的选择与兴趣的联系,把生命的重心放在工作过后获得的欢愉与享受才是正道之行?似乎有些落入享乐主义陷阱了……

不单是我吧,独自徘徊于选择的十字路口。唯一让我稍感安慰的是,我自信地认为无论怎样选择,我将来的生活大概不至于过得太糟。

我正年轻,我的人生才刚开始,一切仍有无限可能;然而无限的可能意味着难以预料的未知,我站在人生的一条岔路口眺望远方,入眼只是更多条岔路通往未知的未来。我因此更加踌躇,想拥有一双洞见一切的明目,在人生不计其数的岔路中选择一条最精彩的道路,通向最远,一路繁花,却难以遏制地被迷茫和恐慌支配了身心。选择越多,我越是无从选择。

从小,唯一能让我对学习提起兴趣的便是生物。或许是儿时在老家的乡野间与小生灵打了太多交道,以至于过分贪恋自然充满生气的变幻莫测的气息;又或是早早被纪录片中万物生灵的独特律动同步了心跳,对生物这一探寻自然奥妙的学科充满着无限向往。我心中有一份理想,在脑海中激动地预演过无数次,自己成了一名科学家,在野外风餐露宿地不懈研究行踪神秘的生物;转念一想,坐在实验室里,操纵着精密的仪器,分析细胞遗传发育的密码,又是多么的令人向往!似乎多少年来,我给予自己人生的设想从未与生物脱过联系。

然而,年轻的人总被时间推着一步步走向社会,总有一天要开始考虑些现实的问题。

烦恼,纠结,无数的日日夜夜。我的心中有一份理想,仿佛一盏明灯,清晰地照亮了我的来时路,让我不假思索地向明灯前行,边走边唱,静悄悄的道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声,一个人的影子洒在灯光下。

而不知不觉间,我惊愕地发现自己“长大了”。所谓长大,大概就是向着广阔的世界走近了吧,人间烟火的气息掺杂进了年轻的梦里,身边热闹的声音逐渐繁杂,其中,作为年轻人,听到最多的应是过来人好心的劝告:“该长大了,总要学得实际一些。”

家里人认真为我打听到了“可靠消息”:“生物专业人员供大于求,你有目标有兴趣好,但你也得考虑能不能找到好工作养活自己啊!”我心中满是愤愤和不甘,红着眼尾反驳:“理想就不重要吗?难道我在不喜爱的岗位上度过一生就会幸福吗?”母亲轻声叹气,一双清澈不再的眼里满是复杂的情绪,“哎,你还是太年轻。”。

我还太年轻,不懂生活的压力,不懂社会竞争的残酷性,不懂长辈一直灌输给我的“铁饭碗”的好处,不懂得为何人长大了就一定要变得现实。

深夜,把头蒙在被窝里哭个昏天黑地,一边抬手随意抹两把眼泪,一边一遍遍问自己:你将来想过怎样的人生?实话说,我不确定了。我固然想奔着追寻理想的道路一条路走到黑,可不禁又担忧于这条道路上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如果我在半路上跌倒了,我能否承担起这个选择带来的后果?如果我在不断的追寻中丢失了最初的兴趣,我是否应当继续坚持?现实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压得我艰于呼吸,迫使我在原地久久徘徊。我正年轻,要为将来承担选择的后果的自己承担责任。

当现实生活与自身的内心世界都在向我施加压力,逼迫我在两难的境地下为将来的生活走向何方作出选择,我急切地需要一片宁静,让我能竦身一摇,暂时摆脱这些纷纷扰扰,投入思考这最重要的问题:“我想要成为怎样的人?”

我曾认定自己是“特别”的人,非常确信以至于沾沾自喜。兴许儿时第一次举着满分的试卷站在一众同学面前,我就偶然发现这样的视角竟能把同学们羡慕的眼光尽收眼底。仍记得某次学校举办征文比赛,我破天荒“荣获”一等奖的好成绩,站在领奖台上,俯瞰着操场上的百余名同学的感受很棒。始于成绩的取得,老师、家长、亲朋的夸赞足以使年纪尚小的孩子洋洋得意,稚气未退的脸蛋藏不住情绪,开了花的笑脸绽放着心底油然而生的骄傲。“这孩子特别,将来有出息”。一颗种子在幼小的心灵中由他人的赞美而种下,扎根,发芽,生长出的是我在心里悉心呵护的标签——特别的人。与其说想成为特别的人,现在看来不如说是爱吃优绩主义红利。

大概是初中时去了更广阔的平台,我惊觉“特别的人”不是那么好当的。身边成群“别人家的孩子”一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

我究竟能成为怎样的人?强者?弱者?成功者?失败者?

在青春期到来的时刻不情愿地摆脱了优绩者的标签,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糟糕。我发现有些事不必执着,不必事事都追求最好,总会有人做得更好些,那我便将事情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去做,不管结果如何,都是我最想要的结果;我发现叛逆不是过错,而是成长路上的青年在与世界的摩擦碰撞中变得成熟,越是与外界冲突,帮助我越是清晰地认识到内心的诉求;我发现不必如此在意他人的眼光,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成为我自己,过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不就够了吗?我就是我,是亿万人群中不重复的存在,这样足够独特,何必再用标签加以标注?

用词汇形容一个人永远是不够准确的,当形容某一方面特点时常常容易忽视人的立体性,将人扁平化为面的组合,往往是片面且带有偏见的。因此我无法在此说明我思考的答案——我究竟想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我在内心中独自知晓,又或者我自己也没有明确的答案,我只能用一个相对贴切的词来概括。我想要成为“有自由意志的人”。

之所以迷茫、犹豫,大概是渴望寻求一条最有价值的人生道路。那么选择怎样的路,取决于我自身对人生价值的认定。

究竟是过平平淡淡、没有太多变数、由长辈甚至社会早已设定好模式的生活有意义,还是追求一个可能失败的理想更具价值?前者或许会在人间烟火中找到平淡的幸福,获得幸福本身可以算作人生的一种重要意义;而后者遵从了自身的意志,选择做当下自身判断为最有意义的事,不管结果如何,向着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前进无疑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在此我不对以上两种价值判断做出高低优劣的评判,价值判断基于每个人的自由意志,无对错好坏之分。

于我而言,我愿意做一个凸显自身“自由意志”的人,那么我的选择即是为了践行我的意志。

选择已经十分明了。假使在还未曾开始时我就因为现实的压力和他人的所谓“经验之谈”的影响下对前路产生无限担忧,以至于放弃心中的理想,那我无疑是放弃了人生中追求理想的可能性,落得一个多数人难以抗拒的命运,也是我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工作的意义在于赚钱享受。大概每每想起,都会哀叹年轻的自己意志薄弱,还未努力便放弃了理想,这样如何能使我自己的人生与人群区别开来?

当我以最真挚的情感叩问内心,内心的答案早已给出,她在呼唤: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吧。虽然不知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结果如何,至少我脚下的每一步都依靠自由意志做选择。或许在遥远的未来,我终会以“成功者”“失败者”“碌碌无为者”等来总结我的一生,不知是否会后悔年轻时的选择,但至少现在我并非属于三者之一,我可以骄傲地宣告:“我是一名对未来满怀希望的青年人,我的人生仍长远,仍具有无限可能。”

请了解,我并非鼓励认定了一份理想,便朝着一个方向一条路走下去。人生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的变幻莫测。人生有太多变数,当一条道路被堵塞,换一条路或许会是更美的风景;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改变、丰富自己,或许将来我会发现其他领域对我有更强的吸引,如果只是闷头走老路,又何尝不是打上了“喜爱生物”的标签,被标签的枷锁禁锢从而失掉了生命的自由度和广阔度?

年轻的人啊,不要害怕成长道路上的迷茫和困顿!困境让我们得以驻足观望,便会恍然:人生并不是只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我仍年轻,我的人生是一片广阔的田野,东南西北,任由我走向何方。既是身处旷野,便不要为人生设限,请记住:我仍年轻,我的人生由我塑造!

请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吧!(本文作者系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级10班学生,感谢指导教师李鸿杰先生协调组织)

点击查看专题

编辑:李明 作者:郭佳禾 校对:王菲 美编:杨壹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