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里河区,春耕时节的灌溉管道抢修、铁路涵洞的太阳能灯亮化、历史遗留房产证的集中发放,三个看似普通的民生场景,折射出基层治理体系在党建引领下的深刻变革。通过构建“网格发现、支部牵头、多方联动”的服务闭环,七里河区将“为民办实事”从口号转化为田间地头的及时雨、家门口的暖心灯、产权证上的红印章,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的生动篇章。

网格前哨
问题发现的神经末梢
八里窑村网格员在春耕巡查中发现灌溉管道渗漏后,依托“网格-村社-乡镇”三级响应机制,配备专业维修人员,建立农田水利设施“健康档案”,开通24小时灌溉问题专线。从问题上报、现场勘察、施工方案制定、修复完善全流程,均在2小时内完成,较传统模式缩短60%以上响应时间。这种便捷的模式使八里窑村春耕灌溉效率提升了近40%,实现了基层治理资源的高效整合,为春耕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支部攻坚
资源整合的中枢平台
“以前晚上出门总是小心翼翼,生怕看不清路摔倒,现在有了照明灯,心里踏实多了。”面对穴崖子社区铁路涵洞照明难题,社区党委通过“民情恳谈会”整合区住建局、供电公司等多方资源,创新采用太阳能照明技术,仅用72小时完成3盏智能路灯安装。采用太阳能路灯不仅节能环保,还降低了施工复杂度。

党员先锋
服务落地的核心力量
“太好了,终于拿到证了!”“太方便了,在家门口就能办理!”在联运司八队小区房产证办理中,武威路社区成立党员攻坚专班,依据“材料齐全即时办结、 存在瑕疵联合会审、复杂问题提级办理”的原则,通过“夜间办公室”“周末预约制”等举措,半年内化解20余年产权纠纷,84本房产证发放实现零投诉。武威路社区通过该机制化解多项办证障碍,为后续解决全区类似问题提供了标准化流程。目前,这种“红色代办”模式已推广至全区多个社区。

从汩汩清流润沃土到盏盏明灯照归途,从红色房本暖人心到治理新风吹万家。七里河区用实践印证:基层党建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管道焊接的火花里,凝结在太阳能板的晶硅中,镌刻在房产证的印章上。这种将基层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把民生痛点变为幸福支点的创新实践,正在绘就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七里河画卷。
记者:贾丽娜 责编:梁倩茹 审核:陈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