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参与泥塑活动
孩子学习篮球
早晨给孩子做营养餐,周末陪伴孩子去锻炼,假期给孩子报夏令营……对于孩子的培养,家住后北屯的赵先生有着清晰规划。“在保障孩子健康的基础上,我们更注重人格塑造与心灵培育,期待孩子成长为独立自主、精神丰盈的个体。”他说。
当“吃饱穿暖”不再是育儿的目标,年轻一代的父母正以科学理念重构教育逻辑。他们不再局限于“养身”的基础保障,转而深耕“养心”的沃土——通过心理滋养、能力锻造和人格培育,为孩子构建完整的成长生态。一场关于“心灵富养”的育儿观在年轻人中悄然兴起。
情景化品格教育
在下元公元时代城附近的比伯绘本馆,每周六的“亲子剧场”座无虚席。在这里,5岁的乐乐通过扮演《彩虹鱼》中分享鳞片的主角,理解了“善良”的含义,他的父亲张先生表示:“比起讲道理,让孩子在情境中体验更重要。”
与其给孩子讲道理,不如让他自己去体验,张先生表示,从4岁开始,孩子已经在绘本馆陆续扮演过《木偶奇遇记》中的匹诺曹,《丑小鸭》中的天鹅幼崽。通过扮演这些角色,乐乐了解了诚实和坚强的含义,这对于孩子成长有积极意义。
心理学研究证实,每周10小时以上的深度互动能使儿童共情能力提升40%。而在我市,周末放弃休息时间,陪伴孩子的父母越来越多,年轻父母正以“沉浸式陪伴”替代传统“放养”模式,用对话替代训话,用引导替代命令,以朋友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32岁的林女士直言,每晚7时到9时是她与孩子雷打不动的“无手机亲子时间”。“这个时间,林女士会给孩子讲一些爱心故事,也会扮演一些他感兴趣的动画片中的人物,或者玩一会益智游戏,通过互动对话,让孩子学会平视这个世界,和他人和谐相处,培养共情能力和价值判断。”林女士表示。
复合型能力培养
周五的机器人编程课、周六的蓝猫书法课、周日的动享篮球课,这样的课程,今年12岁的小龙已经坚持4年。虽然课程比较紧凑,但好在孩子十分享受学习过程,每一次课程都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
对这样的课程安排,母亲张女士解释,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自己希望孩子既能适应科技时代,又能传承文化基因。
在我市一些幼儿国学园、泥塑陶艺馆、绘画手工坊,领着孩子学习的年轻家长比比皆是。他们表示,“复合型培养”下一代已成趋势。值得关注的是,新一代家长并非盲目填鸭,而是建立“试错—筛选”机制:一些家长群流行的“课程体验月”模式,允许孩子在3—5个兴趣班中自主淘汰不喜欢的项目,确保教育投资精准匹配个性发展。
在课外兴趣班的选择上,年轻父母凸显战略眼光。不少“90后”家长直言,对于孩子的培养,目前较为科学的是“三三制”选课法:1/3STEM课程培养逻辑思维,1/3艺术体育提升审美体能,1/3社会实践强化社交能力。
在培养孩子问题上,一些超前的家长甚至组建成“教育智囊团“,邀请职业规划师为孩子定制“天赋地图”。有家长带着孩子则早早开始参与教育机构开展的一些“职业体验”课程,让孩子化身金融师、小记者、陶艺师,在实践中认知社会分工。
渐进式独立培育
与传统父母大包大揽不同,年轻父母对孩子的独立人格非常珍视。他们普遍认为,父母退后的每一步,都是孩子走向独立的里程碑。
在文化公司任职的郑女士表示,每月的最后一周都是孩子的独立自主周:给13岁的女儿100元钱,孩子需自主完成早餐预算管理、上学行程规划和在校危机处理。“其间,她得解决自己的早饭、上下学问题,以及和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没有特别大的事情,我和他爸都不会介入,任何事情都需要她自己完成。”
太重年轻职工李磊则表示,自家每年一次的旅游策划权在儿子手里。从订票到住酒店,从品尝美食到景点的选定,一切由孩子主导。“我和孩子妈,跟着他走,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在媒体工作的赵先生则表示,孩子每年的压岁钱由他自己做主。不管是存起来,还是利用父母的账户购入股票,都是由孩子说了算。“对于孩子的成长,我们不打压不强迫,是好是坏,由他自己承担,为孩子进入社会铺路。”
由之前孩子从学校直接步入社会,无视孩子角色转换的适应问题相比,年轻父母更希望孩子能从心理和生理上尽早摆脱对家庭的依赖,更从容、更独立、更自主地融入社会。
年轻家长群体这种“放权教育”正在重塑亲子关系。相关研究显示,拥有自主决策权的青少年,其抗挫力指数比受控型群体高53%。更值得关注的是,年轻父母开始践行“有限保护”理念,鼓励孩子面对合理风险。
从餐桌上的品格对话,到兴趣班的多元拼图,再到成长路上的理性放手,年轻父母正用科学方法论打破传统育儿边界。这种转变不仅是教育方式的迭代,更是对生命个体的深层尊重。
记者 张慧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