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将“责任”镌刻为生命底色

时间:2025-04-10 20:34:00

作为肝胆外科领域的“女强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党委书记刘昌主任医师从医从教32载,在临床一线治病救人,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在医海深潜攻坚克难,用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和立德树人的厚重内涵。





健康报:从医坛新秀到业界翘楚,结合您的经历,请谈一谈医者从青涩到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刘昌:医者的成熟之路,是理想追求与现实磨砺交织的修行。青涩与成熟的分界,在于能否将“责任”二字镌刻为生命底色。从青涩到成熟的标志,不仅体现在专业技能的精进,更在于对敬畏生命的理解,在于价值理念的沉淀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在于主动将个人期望与国家召唤、患者福祉相连,在医学的星空中点亮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健康报:您非常注重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教育。在您看来,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教育对于塑造一名合格的医者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刘昌:医学的本质是科学与人文的双重实践。课程思政为医学生筑牢信仰根基,医学人文教育则赋予其温暖生命的技能与情怀。2024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通过顶层设计、实践路径与制度保障,推动医学教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最终目标是培养“精于术、诚于德、善于沟通、心怀大爱”的新时代医者。


课程思政和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医者的“双螺旋”——二者相互支撑、缺一不可。它们的作用体现在多个维度。比如,铸就“生命至上”的职业信仰。课程思政通过医学伦理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内涵。再如,锤炼“有温度的临床能力”。医学人文教育并非空谈情怀,而是能转化为诊疗技能。我们在医学生的临床学习中引入“平行病历”,通过引导他们记录患者的心理状态,培养他们“见病更见人”的思维。


健康报:您如何看待自己医者、师者、科研工作者的多重身份,又如何平衡三者?


刘昌:身为医者,与患者的连接确实超越了普通的服务关系。记得在为一名肝癌患者实施手术前,他握着我的手说“这条命就交给您了”。那一刻,我感受到生命的重量正压在自己的肩头。这份托付不是负担,而是促使我们不断精进的动力。


我与团队在2017年首次尝试开展CAR-T治疗晚期肝癌肺转移病例时,在实验室反复讨论评估,做好各种预案。我相信,每一名医学科研工作者都是将临床中遇到的新问题带进实验室,并熬过无数个日夜,最终发现新机制、新技术。这种从病床到实验室的循环,正是医者与科研工作者身份的转换和融合。


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工作时,我坚持每周四上午雷打不动出门诊。某次,为给疑难病例会诊,我凌晨3时仍在查阅文献,但早上8时又准时出现在手术室。这依靠团队协作得以实现——我的博士生们承担了部分基础研究工作,年轻医师们则在临床中快速成长。教学相长的智慧,使多重身份不是负担,而是相互滋养的源泉。


健康报:“白求恩奖章”对于您,意味着什么?


刘昌:当注视着“白求恩奖章”上那位跨越国界的医者的浮雕,感悟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时,我心生感佩。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当我们紧握手术刀时,要记得背后是万千家庭的性命相托;当我们站上讲台时,要记得培养既有仁心又有匠心的下一代医者;当我们进行学术研讨时,要记得如何使成果真正惠及患者。医学的真谛,终究在于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

图片

文:健康报记者 赵星月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管仲瑶 叶龙杰

图片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CKC0HZF】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