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吴彦飞 通讯员 李晓萌
暮春时节,驱车驶入信阳北湖,彩虹路如绸带般蜿蜒入画,骑行者穿梭其间,两旁白墙黛瓦掩映于苍翠林海。今年初,这些镶嵌在山水间的“村咖”突然在抖音、小红书刷屏——推门便是湖光山色的云雀咖啡馆、原木风洋溢着森林气息的湖边茶咖、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草本茶咖……凭借独特的“茶咖+”模式和“小而美”理念,这个曾寂寂无闻的豫南村落,如今日均迎客超千人,成为年轻人争相打卡的“微度假天堂”。
从闲置农房到流量密码:“村咖”里的振兴密码
推开湖边茶咖的原木大门,木质长桌上摆着手工陶罐,窗外竹影摇曳。“这里原本是村民闲置的房屋。”老板张凤秋指着墙上泛黄的旧照片说,“我们保留了老梁柱,用旧木改造成门窗,连屋顶的茅草都是从湖边运来的。这种‘修旧如旧’的设计理念,恰好击中了都市人的乡愁。”

湖边茶咖 李晓萌摄
与湖边茶咖的文艺范不同,云雀咖啡馆主打“青年疗愈”概念。黄绿色调的莫兰迪色系搭配复古留声机,大大的墙角型落地窗迎着夕阳。“我们通过小红书发起‘云雀慢生活’话题,现在已经有2000多条话题内容。”主理人杨建展示手机后台,“很多用户自发分享他们在这里发呆、读书甚至求婚的故事”。

云雀咖啡 小红书用户@鱼丸七只摄

来信咖啡 刘森摄
这种沉浸式体验正转化为实打实的效益:北湖街道办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文旅小院总营收突破120万元,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就业,其中20%是返乡青年。正在湖边拍摄汉服写真的大学生小林直言:“在这里不仅能拍出ins风大片,还能通过电话预约买到村民自己种的菜,消费体验很完整。”
“茶咖+”魔法:三产融合催生乡村新生态
在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饶学林看来,“村咖”爆火的背后是精心设计的产业棋局。通过“茶咖+”模式激活乡村沉睡资源,构建“一院一主题、一咖一产业”的融合发展格局,形成集农业升级、文化赋能、旅游引流于一体的乡村经济生态链。他指着规划图介绍:“北湖樱花园樱花小院即将建设完毕,主打的樱花雪顶拿铁,原料就来自顾岗村的千亩樱花园;而福睿草本茶咖研发的中草药黄精冷萃咖啡,直接带动顾岗村、周湾村药材种植面积扩大了200亩”。
更值得关注的是“流量变现”的创新探索。北湖树下茶咖与露营集群联动推出“咖啡+露营”套餐,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布的每条打卡图文,都能为合作方带来10%~15%的曝光转化。这种“种草—拔草—种草”的闭环,使得北湖文旅小院的复购率高达65%。
未来已来:半小时美学经济圈呼之欲出
站在北湖大坝眺望,正在建设中的“两个小院”工地正加紧收尾。这个建设在荷花池当中的文旅小院项目,计划打造成信阳传统制酒和渔业发展制作展览馆,届时将引入AR导览技术,让游客在游览北湖的间隙即可扫码观看酿酒工艺的影像和北湖实时动态三维地图。“我们要打造的不仅是打卡点,更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IP”。项目负责人万俊丽透露,未来每个小院都将配备专属数字藏品,增强游客的沉浸体验。
根据最新规划,北湖将构建“半小时乡村美学经济圈”:距离信阳市中心仅11公里,向南连接鸡公山景区,向西贯通南湾湖水域,向北对接信阳毛尖主产区。计划通过开通“村咖专线”巴士、发行文旅联名卡等措施,力争三年内将日均客流量提升至3000人次。“我们要让‘到北湖喝咖啡’成为像‘去西湖散步’一样的城市文化符号。”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饶学林信心满满。
暮色中的北湖波光粼粼,湖边茶咖的霓虹灯次第亮起。在这里,千年茶乡正经历着奇妙的化学反应:当传统农耕文明邂逅现代都市美学,当青山绿水遇上创意经济,沉睡的资源正在被唤醒,乡村振兴的蓝图正在化为生动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