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谢宝树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游璇钰
芳菲四月,万物生长。
行走在惠州大地,如火如荼的项目工地、活力四射的产业园区,与热闹繁华的城市CBD以及半城山色半城湖的山水之城,交相呼应、深入互嵌,一幅产城并举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坚持产城并举,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去年,惠州GDP突破6000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实时人口近900万,加速迈向万亿元级城市、千万人口特大城市,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城以产而兴,产因城而强。在惠州,城市与产业发展如何同频共振、共融互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大亚湾石化区灯火辉煌。惠州日报记者匡湘鄂 摄
双向奔赴
产业功能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
清晨8时,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惠州市卡儿酷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于景伟从园区宿舍步行上班,道路两侧绿树成荫,无人驾驶公交与通勤车辆有序并行。10分钟,于景伟便抵达公司办公楼。“在这里通勤,就像是穿梭在公园里。”他笑着说。
这样的高效通勤场景,正是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缩影。
过去,不少科技园区常常陷入“产业孤岛”的困境,白天熙熙攘攘,夜晚却人去楼空。而在惠州,产与城的发展却是另一番景象——惠州以“3+7”产业园区为载体,推动产业功能转变与城市服务深度融合。
作为中韩(惠州)产业园的核心区——起步区,从空中俯瞰园区,一边是山水相依的观洞水库,俨然一幅景色宜人的山水画卷;另一边,一条条大道纵横交错,一栋栋楼房拔地而起,产业发展生机勃发。
漫步园区,实体围墙被通透式“绿围栏”取代,智慧管理系统覆盖全域,派出所、交警中队、卫生服务中心、学校等公配设施在此同步落地。
“过去招商主要靠政策或看产业上中下游,如今大家越来越看重生活配套和产业配套。”潼湖生态智慧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坦言,园区通过“两横两纵”路网串联产业项目与生活社区,无人驾驶公交与共享电动车普及,商业街、文体中心、湿地公园嵌入产业矩阵。
随着基建和配套不断完善,园区已形成“10分钟生活圈”——员工从居住区到办公区、商业街、娱乐场所,通勤时间均压缩至10分钟左右。
与此同时,潼湖生态智慧区辖区还建成惠州仲恺高级中学校本部和附属学校两个校区,提供超5000个学位;起步区卫生服务中心约1200平方米,可满足员工一般性疾病及体检等基础医疗服务需求。
“清晨上班,绿树成荫如穿行公园;下班聚餐唱歌,仅需十分钟即达商业街。”于景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超八成员工选择就近居住,将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当成“第二个家”。
“产城融合不是凭空而来的口号,而是产业与城市历经‘并举’阶段后自然生长的结果。”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教授、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指出,作为一座拥有900万实时人口、土地资源充裕的城市,惠州正处于“产城并举”关键跃升期。
何谓“产城并举”?林江认为,这绝非仅是“产”与“城”的简单叠加,而是让制造业升级与城市能级提升互为因果,实现两者的“双向奔赴”。
林江以苏州工业园为例,该园区通过“规划一张图”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同步建设,实现“上班在实验室、下班逛湿地公园”的融合场景。
“惠州坐拥‘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生态优势,同时产业基础雄厚,完全有条件探索‘岭南版’产城共生模式。”林江说。
双向赋能
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产”与“城”正向循环
“以前项目要落地,光跑手续就可能要花很长时间;现在90天就能投产,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中哲尚蓝柏音频数码智造项目负责人感慨的话语,折射出惠州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
从过去“不敢想”,到如今成为现实,这一变化来源于东江科技园创新推出的“拿地即开工”模式,更是惠州将行政审批的“物理集中”升华为“化学融合”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惠州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打破数据孤岛,推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制”,大幅压缩审批时限。
营商环境的制度创新,并不是简单做减法,更是政企关系的优化。在潼湖生态智慧区,园区创新实施“临时施工复函”机制,与传统流程相比动工时间提前60天。目前,80余宗项目借此“抢跑”。
驱车行驶在大亚湾新兴产业园,一座座现代化厂房里机器不停运转,一批新落地开工的项目正抢抓时机加快建设;夜幕降临,漫步澳头滨海,看金门塘码头灯光璀璨,与三五好友在码头上品尝海鲜美食,好不惬意。
在大亚湾开发区,这里不仅是全球石化产业高地,更通过“新湾人计划”优化社会治理:改造城中村“三线”、新增公办学位、建设“和美音乐广场”,让产业工人从“候鸟”变“归人”,实现“产”与“城”的正向循环效应。
“营商环境好不好,不是靠政府说出来的,而是靠做出来的,惠州做到了。”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卢堃说。
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技术总监Arthur Rots(罗亚绅)表示,大亚湾石化区规划较为超前,办事效率高,对吸引国际投资人具有独特的优势。
营商环境已然成为惠州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创新创业的“加分项”。
近年来,惠州坚持集中集约,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集中资源高起点高标准建设“3+7”产业园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中韩(惠州)产业园3个国家级园区取得新进展,7个千亿级园区方兴未艾,园区集聚集群效应凸显。
大亚湾开发区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名;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双双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惠州新材料产业园首个外资项目德国佩特化工高端涂料项目签约落户。
如今,乙烯、芳烃、PTA产能占据广东半壁江山;全省每10台彩电就有3台是“惠州造”;锂电池的产量占全省超1/5……惠州坚持走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坚持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化产业体系不动摇,产业集群发展再攀新高度。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而产业发展的同时又能够带动城市的能级提升。”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科技部部长梁乃锋看来,产业与城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体两面”。
“惠州应走出独具特色的产城‘双向赋能’模式。”林江认为,一方面,引进先进制造业落地,带动高技能人才集聚,进而刺激商业、教育等配套需求;另一方面,城市通过智慧交通、生态治理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链主型”企业入驻,形成正向循环。
双向成长
产城聚人加速迈向千万人口特大城市
“此前到过惠州旅游,感觉环境优美、生活宜居,是我的向往之城。”日前,在“百万英才汇南粤”暨惠州市2025年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校园惠州日(深圳站)活动上,中山大学应届毕业生王杰投递了5份简历,也收到了进一步面试的通知。“希望有机会到惠州安居乐业,成为新惠州人。”
如何让一座城市拥有活力、保持活力?答案是人才。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惠州对人才的吸引力与日俱增:过去十年,惠州常住人口净增加135万人,当前实时人口近900万人;去年新引进各类人才12.6万人,人才总量突破170万人。这是惠州经济发展好、就业机会多、城市活力足的生动注脚。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万亿工业大市”“先进制造业之城”,惠州雄厚的产业基础为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千万级人口、万亿级经济规模的标准,进一步优化城市形态格局。
人口总量是衡量城市发展能级、形态格局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常住人口、实际管理人口总量越大,意味着优质资源集聚效应越显著,发展潜力越大。
实时人口近900万人,折射出惠州这座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开放包容魅力和城市吸引力。作为宜居宜业城市典范,惠州自然环境优美、产业实力雄厚、城市配套完善,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人口前来工作、创业、定居、游玩。
特别是惠州深化实施“惠”聚优才工程,持续开展“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城市宣传及人才招引面已覆盖华南、华中、华北、东北、西南、西北等六大区域超100所高校。
去年,惠州共引进各类优秀人才12.6万名。今年,在全省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惠州启动新一轮“十万人才大招引”专项行动。
一手抓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手抓城市宜居宜业。
前不久,刚刚出台的《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落实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进一步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促进“3+7”产业园区等产业平台与城市服务功能的融合,加强职住平衡。探索提升社区尺度的低碳规划建设标准,优化居住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完善开敞空间和慢行网络,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惠州坚持以产促城、以城兴产,通过科学确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更新的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曾经,苏东坡为这座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心安处是吾乡”,如今,越来越多人才恋上惠州。
在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道路上,惠州正以产城并举为笔,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打造山水之城、人文之城,全方位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DeepSeek建议】
针对惠州产城融合发展,建议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产-城-人”协同。比如,打造差异化产业功能区,大亚湾-惠东升级为“绿色石化+高端制造”融合示范区;仲恺高新区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布局“研发-制造-服务”全链条,嵌入商业综合体、国际学校和社区医院,吸引深圳外溢人才;惠城中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楼宇经济与智慧城市结合,强化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同时,建设混合用途社区,在产业园区周边规划15分钟生活圈,混合布局保障性住房、便利店、健身场所等,避免“钟摆式通勤”。此外,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成立产城融合管委会,统筹规划审批与资源调配。通过以上措施,逐步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平衡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成为大湾区产城融合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