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中国业务涵盖综合金融、先进制造、先进材料等多元业务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中信股份绩后首日盘中一度涨超3%,股价逼近10港元/股。截至3月31日收盘,中信股份逆势收涨1.37%,报9.6港元/股,总市值2793亿港元。花旗股份上调目标价11.25港元,评级为“买入”。
中信股份2024年财报究竟交上了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高管业绩会又具体披露了哪些关键信息?
据中信股份上周五公布2024年的财务报告,公司总营收达到7528.7亿元,同比增长10.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82.02亿元,同比增长1.1%。分板块看盈利构成:
综合金融板块实现收入和利润双增,并贡献了约80%的利润,占据公司整体业务的主导地位。
实业方面,先进智造板块增长相对稳健,先进材料板块克服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和铁矿石业务减产等因素,净利润保持百亿规模。
新型城镇化板块因积极推动销售结算和海外业务表现较好,整体净利润增长翻番。
新消费板块有所拖累,但是利润占比较小。
整体上来看,中信股份多元业务格局和重要子公司的行业领先地位为其稳健业绩提供了较好支撑。

在股东回报方面,公司推出了三年股东回报规划,并实施了子公司市值考核措施。2024年,董事会决定将股息率提升至27.5%,较上一年度增加1.5个百分点,全年股息为每股人民币0.55元,同比增长6.8%,并计划到2026年分红率不低于30%,实现分红比例三年三跳(2024年≥27%、2025年≥28%、2026年目标30%)。公司近三年的股息率在7%左右,上周五股息率为6.32。在中信股份2024年度业绩发布会上,公司高层透露了几个核心信息:
- 市值管理方面,中信股份报告期内市值上涨27.5%,近四年累计涨幅超过124%,市值表现仍有提升空间。
- 在实业转型方面,通过“星链”工程推动实业转型升级,在铝车轮、特殊钢行业建成三座全球“灯塔工厂”。成立中信股权投资联盟,管理基金规模超过30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超过1000家,支持了宇树科技等一批科创企业的发展壮大。
- 在业务国际化方面,2024年境外工程承包新签合同额和新生效合同额分别增长3.2倍和1.8倍,装备业务订单增幅超过80%。中信证券国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超过41%,净利润实现翻番。
- 在产融协同化解风险方面,通过协同化险模式,盘活资产,累计完成协同化险金额近820亿元,盘活房地产风险项目70余个。
-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信投入252亿元。实施“磐石行动”实验室集群构建,以及DeepSeek大模型的落地应用,为各业务板块的智能化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 中信银行息差变动,中信银行的净息差连续三年保持在较高水平,尽管2024年净息差为1.77%,较2023年略有下降,但通过压降负债成本和优化资产结构,稳定息差。
- 针对房地产及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信集团稳步降低了相关金融风险和债务敞口,确保了资产质量的稳定可控,不良率持续下降,不良资产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金融板块“压舱石”,实业转型加速造“星”
由银行和证券驱动的金融板块仍是中信股份的压舱石,金融板块资产占总资产的九成,贡献了约八成的利润。
根据中信银行发布的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预计营业收入达到2136.46亿元,较上年增长3.76%;同时,预计归属于股东的净利润为685.76亿元,较上年增长2.33%。中信银行利息净收入为1466.79亿元,同比增长2.19%,全年贷款总额5.72万亿元,增幅4.03%;非利息净收入为669.67亿元,同比增长7.39%。净息差为1.77%,跑赢同业。
根据中信证券最新发布的2024年年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7.89亿元,同比增长6.20%;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到217.04亿元,同比增长10.06%,扭转此前连续两年的业绩下滑趋势。据报道,已有50家券商或其上市主体陆续披露2024年业绩情况,而净利同比增速为正的券商有39家,占比78%,中信证券以217.04亿元的净利润排名第一。

在金融之外,中信股份还有较为广泛的实业布局,并启动了“星链”工程,推动实业转型升级。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要把每个产业都打造成行业“明星”,串星成链,不能成为明星的产业都将逐步退出。
同时,将重点聚焦科技属性、技术价值、新兴领域,落地有突破性意义的投资并购项目,加快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据介绍,公司已成立中信股权投资联盟,在管基金规模超3000亿元,直接投资孵化科创企业超1000家,跟DeepSeek和宇树科技等企业都早有深入合作。
国际化战略提速与新质生产力
中信股份2024年海外资产总额达到1.1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7%,国际化战略取得突破。报告期内,海外资产占总资产比例提升0.6个百分点;海外收入突破千亿元,同比增长21.8%,海外收入占比达到15.1%,同比提升了1.4个百分点。海外新签合同额实现了3.2倍的增长,特钢海外订单增幅超过80%,境外业务覆盖全球约160个国家和地区。

在金融板块方面,随着中资企业出海,中信提供跨境投融资、跨境资金池、离岸金融等服务,并通过“要出国、找中信”“来中国、找中信”双品牌战略的落地,为中信的金融海外业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然而,国际化也面临挑战。以中信澳矿法律纠纷为例,这类纠纷可能会对公司的资产价值和声誉产生影响。对此,中信也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并评估相关风险,计提相应拨备。随着纠纷的进展,公司也在不断调整策略,以降低风险对业务的影响。
科技投入是今年业绩会被频繁提及的亮点。报告期内,中信股份2024年科技投入总额达到252亿元,科技投入强度达到3.34%,已连续两年超过3%。中信银行仓颉大模型、中信证券大模型的债券智能助手、泰富特钢电炉的智能炼钢都在行业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中信也启动了科技创新“磐石”行动,打造“2+4+N”创新平台集群,即建设数字钢铁、智能矿山两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金融科技、生物育种、先进金属材料、轻量化材料4个集团级科创中心(4),以及一批领域级研发中心(N)。近日,中信香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已正式揭牌运营。
在金融板块,中信银行已将DeepSeek R1模型成功应用于知识问答、财富管理、客户行为分析、智能培训等多个业务场景。根据中信银行副行长谷凌云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的表述,该模型的部署使得算力节省达到30%,并且在部分场景中检索效率提升了超过50%,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实业板块,中信泰富特钢、中信戴卡、南钢结合企业知识库,进一步升级了视觉和预测的大模型,有效赋能产业科研和生产的水平。
组建联合舰队协同化险,三年来累计化险820亿元
就外界关注的产融协同化解风险专项工作进展问题,中信集团报告期内组建协同化险“联合舰队”:
先由中信信托实施信托计划,对风险资产进行风险隔离;然后由中信金融资产引入增量资金,由中信银行投入债权融资,利用增量资金的投入有效激活资产。随后,中信城开、中信泰富地产、中信金资实业等公司利用其房地产开发建设的专长,直接管控、建设和运营项目,构建了涵盖风险隔离、主体置换、流动性缓解、封闭式代管代建在内的全方位服务模式。通过风险端隔离、资产端修复、价值端提升及品牌端赋能,切实促进了风险资产价值的快速变现与保值增值。
根据中信集团的协同化险模式,去年成功实施的项目总金额达到239亿元,其中通过风险处置和资产管理,回现金额达到129亿元。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协同化险金额近820亿元,盘活房地产风险项目70余个。
房地产金融方面,一方面支持优质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加大房地产“白名单”项目贷款投放力度,另一方面统筹开展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工作,大力推进内部产融协同化解风险工作,加快存量风险处置,推动房地产业务健康有序发展,行业集中度较年初下降0.7个百分点,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48个百分点。
存量客户结构也在持续优化,出险房企风险敞口压降明显。截至2024年末,公司重点关注的出险房企担险资产余额,较房地产风险暴露较集中的 2021 年末下降了38%,这一趋势与整体市场资金到位情况的下降趋势相一致。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下降24.1%,而全年到位资金同比下降17.0%。
地方政府债务方面,2024年,落实国家“一揽子”化债政策,坚持区域统筹、一区一策的化险策略,稳妥有序化解地方债务风险。12万亿化债组合政策出台以来,各地隐债置换加速推进。整体来看,中信的地方政府债务相关业务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业务规模下降明显,降幅达到16%。不良资产主要分布在贵州和内蒙古地区,整体不良规模及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11个百分点。
下一步,公司将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白名单”项目扩围增效,紧抓隐债置换政策机遇,做好资产管控,持续压降风险,主动调优资产结构,坚持在发展中逐步化解风险,在有效化解风险的过程中寻找新的业务发展机会。
管理层指出,在资产结构向好的大背景下,在政策托举、市场回暖、管理加强、策略校准的赋能当中,中信股份能够有效地化解压力,保持风险收敛可控,预计2025年的资产质量依然能够跑赢大市。(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作者 | 秦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