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凡人整天忙忙碌碌,不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着任何事情都很简单,说大话,最后自取其辱。上次把从凡圣的区别提炼出《怎么看得出一个人是不是办大事的料?》,本章继续从凡圣的区别看如何超凡入圣,办成大事。
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於成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也。”
他们有他们的说法,大家毕竟是大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老子有老子的观点,智者毕竟是智者,讲的完全是不错。
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
贰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叁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肆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
伍 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陆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结 语
“想办事、能办事、会办事、办成事”是对一个人的能力的总的评价
想办事的人总是主动的,这是超凡入圣的基础,见贤思齐,如果见贤只是崇拜或者嫉妒,就不存在想办事。仅仅想还不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想仅仅是基础。
瘌蛤蟆想吃天鹅肉,能不能吃上还取决于他有没有这个能力,所以能办事也很关键。有多大手端多大的碗,如果手不够大,就不要去端大碗。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孔子说:“一个人德行浅薄却占据高位,智慧有限却要自作聪明地谋划大事, 能力有限却要不自量力地承担重任,这三种情况很少有不达到灾祸的。《易经》鼎卦九四爻辞上说:‘鼎足折断,倾覆了公爵的美食,象征着倾覆家园,身遭刑辱,是非常凶情况。’这是说才力不足以胜任的危险!”
想办事、也能力办事,但是有没有办事的技巧也很关键。
老子在想和能的基础上提出了办事的原则:1、未雨绸缪;2、遵道崇德;3、善始善终;4、小心谨慎;5、坚持不懈。
按照以上原则就能办成事,就能建功立业,就能达到三不朽。
不按照以上原则就办不成事。
反思自己事情办不成的原因,就围绕这五个方面,将原因归结为自己命不好和别人不配合是凡人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