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重置现象证据(曼德拉效应真的存在吗?是时空重置?)

时间:2024-11-14 10:33:12

如果你对自己的记忆力有着相当的自信,那么接下来要说的概念可能会让你怀疑甚至颠覆自己的认知,它就是“曼德拉效应”。


曼德拉效应是指一些人对某个历史或者事件产生集体性记忆偏差的现象

这源自于2010年的时候,有一个名叫菲安娜·布梅的美国超自然现象研究者提出一个观点。

据布梅说在她的记忆里,纳尔逊曼德拉没有被释放,更没有当上南非的总统,而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去世了。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


当时她的这种说法得到了一些人的响应,很多人表示自己的记忆与她的记忆是相同的。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集体性的对某些事情产生错误记忆的现象取名“曼德拉效应”。

原本这个现象被提出后并没有令人太过注意。直到三年之后,也就是2013年的时候,曼德拉真的去世了。

就在世界各地的网友铺天盖地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有人开始说自己好像记得曼德拉很久之前就去世了,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好像真的有这么一回事”。

一时之间,各种集体记忆错乱的事也被大家纷纷找了出来。

哪个皮卡丘是“正确”的呢 @ 大白夜谈

这里有几个流传度比较广的传闻。

思想者的雕塑是由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创作的。很多人最开始的时候记得,雕塑中思想者的手是托着自己额头的,但有人就开始反驳了,他们认为,思想者明明应该是托着下巴的。

哪个思想者是“正确”的呢


两方都坚信自己才是对的,于是乎一场回忆大赛就开始了。有与这个雕塑合过影的人自然就成了焦点,他们纷纷拿出自己的照片来证明自己的记忆才是对的。

原本拿出照片来就能说明一切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亲眼去看过这个思想者的雕像,所以有人记错了其实也并不算奇怪。

但是这些去合照的人,不拿出照片来还好,一拿出来就让更多的人变得迷糊了。

很多人就发现,自己合照的时候,照片上思想者的雕塑明明就是手托下巴的,但合照里的雕塑却都是手托着额头摆着pose。

思想者的雕塑非常著名,也被很多人用各种形式进行复刻过,但是即便是与复刻雕塑的合照,也有很多人的手是托着额头的,而非托着下巴。这就让人非常不解了。

雕塑的pose和合照者有明显的区别


雕塑的pose和合照者有明显的区别


雕塑的pose和合照者有明显的区别

有些人甚至觉得记忆开始错乱,已经不再敢确定记忆里的雕塑最开始是什么样子了。

曾经我也问过一些人关于思想者手的位置的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记忆也都是和我一样的,认为雕像的手是托着下巴的,但是也有少部分人的答案是托着额头的。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一部很早之前的电影。

里面有个桥段,就是有人在摆着与思想者雕像很类似的造型,但摆的姿势不一样。

电影《赌神》中的“思想者”桥段


因为场景比较有趣,所以印象很深刻,演员是用手托着额头的。

再一个曼德拉效应相关的就是大众的车标。

大众车标


有很多人回忆,大众车标上面的v与下面的w都是连起来的,但是现实中v与w却是分开的。

很多人记忆中的大众车标


历代大众车标


而在大家查找大众的历代的车标的变化时,v与w无一例外都是分开的。

有一些网友也不断挖出了一些没有横线的车标版本,他们在老资料或者影视剧中也在不断寻找着蛛丝马迹。

不过这其中也不乏一些恶作剧,有人故意p掉了车标上面的横线。

记忆中大众车标


记忆中大众车标

记忆中大众车标3


而且这里与思想者雕塑不同的是,和思想者雕塑直接相关的图片或者影像资料里都没有思想者手托额头的版本。

真的有曼德拉效应吗?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有怀疑者认为如果曼德拉效应是一种时空重置的作用,那么尽管人们的记忆会出现混乱或者偏差,但是实际上看到的结果应该只有一种。

像大众车标这种可以找到不同版本的影像记载的情况更多是倾向于人们的记忆错误,而非真正的曼德拉效应。

这种记忆错误很多就体现在字的笔画上:

有人曾经问我“真假”的“真”字和“直接”的“直”字里面究竟有几横。

有人很肯定说这两个字里面是两横,但是看到结果是三横的时候我也觉得也有些发懵。

当时我就拿出纸笔开始随意的写了起来,结果不管怎么写,写的都是两横。

如果强行写三横的话,总有一种违和的感觉。

于是我翻出了自己几年前的一些笔记,结果里面无一例外的,但凡写的是真和直这两个字,似乎也都是写的两个横。

这就有点些尴尬了。

为了证明自己是认认真真读过书的,所以我决定去问身边的人,看他们的记忆当中对这两个字的记忆是如何的。

当然我使用的提问方式也没有给出具体的选择答案,原因是我认为如果真的是记忆产生了偏差,那说不定还会有其他不同的答案。

结果意料之中的事,虽然也有人说是两横或者三横,但是却没有人说出别的答案。

至少我问的人当中没有人说是一横或者四横的。

这里有一种可能,或许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接触电脑和手机比较多,平时写字的情况就变少了。

当真正写字的时候,偶尔可能就会出现提笔忘字或者记忆错误的情况。

所以如果问过一些上了年纪的人,他们对于这件事就会十分肯定,准确的说是两个字里面都是三横。

而说两横的人,大多是一些和我一样的年轻人。

有趣的是,即便我们会忘记怎么写一个字,但是当你看到这个字的时候,你肯定是认识的。

但是反过来,如果人长期不进行阅读的话,那么也一定会忘记对应语言当中的字该怎么写。

所以这样说起来,也能证明阅读和书写是两种不同的技能。

回到曼德拉效应上,这些我们遇到的记忆偏差究竟是大脑产生的错误记忆,还是真正发生了所谓的时空重置?

有些支持曼德拉效应的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们所在的世界是众多平行世界或者叫平行宇宙中的其中一个。

平行宇宙


这些平行世界原本不会互相干扰,但是人的潜意识很可能会穿梭在不同的平行世界之中留下许多信息。

这些信息留存在潜意识当中,其实很难被人察觉到,但是一旦这些信息被激活变成记忆,就很可能会让人回忆起一些本不该存在于这个宇宙的事情。

还有的人把曼德拉效应归咎于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所使用的大强子对撞机。

他们认为,在实验过程中,大强子对撞机中产生的各种粒子对时空产生了影响,导致了时空的紊乱。

更有甚者认为是有人进行时间旅行之后,不小心或者故意修改了历史,导致了时间线产生了变化。

大强子对撞机


不过在我的理解当中,如果真的是有人回到了过去,改变了已经发生的事,那除了这个改变过去的人,其他人应该都无法察觉到这些变化。

很多反对曼德拉效应的人就指出,曼德拉效应其实就是人的心理作用,大部分人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些细小的偏差,而且在相似的记忆不断对比之下,人往往会记住新出现的事物,而逐渐淡忘相对来说比较旧的事物。

而且当人们的记忆产生模糊的时候,得到来自于外界的信息与暗示,往往就会认为刚刚获得的信息是自己深信不疑了解已久的。

就比如说,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丢东西的时候,假如他看到一个与他自己丢失的东西十分相似的东西,那这个人就很可能会认为眼前这个东西就是自己丢失的。

以往对这个东西的所有的细节,也会变得重叠到眼前的这个东西上。

其实这就是一种大脑在认知的过程中,寻求合理性,不断的使认知合理化的结果。

可能有人对此会表示怀疑,如果记忆出了错,那么上面提到的有人与思想者雕塑合影中姿势是不同的,还有就是大众车的车标不同的版本照片,这些又该如何解释?

先说思想者的姿势,这可能也和人们的惯性思维有关。

很多人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会有一些小动作,估计很多人的小动作就是挠头。

那么思想者这个雕塑的主题(思想、思考),其实也是一种暗示。

假如当人们从没有见过这个雕像只是听说过这个雕像的名字的时候,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想象出一个人在扶额或者挠头的场景。

这就让人们有了先入为主的场景概念,再加上雕塑本身十分有艺术感。

从远处的某些角度看上去,其实很难看出思想者是在用手背托着下巴。

很多人乍一看到,更像是思想者在用拳头托着额头。

况且,如果不是专门研究雕塑或者艺术的人,其实也是很难在最初就观察到这些细节的,所以就产生了一些理解上的乌龙,也就有了这些模仿的有偏差的合影照。

再来说一下大众车标。

其实我找到了许多现实中拍摄的大众车标。

虽然字母的v和w的连接线很近,但是如果仔细看的话也是可以看得出来的。

一般的车标的直径也就是在十几厘米左右。如果平时我们在路上看到这些车标的时候,也都是距离比较远的时候。

而且这个连接部分的颜色,是与两个字母一样的颜色,并不是深色的。所以就很可能看不出这条中间的连接线,认为v与w是连接在一起的。

“连接”在一起的大众车标 @ 大白夜谈

网络流传的连接在一起的大众车标


再来看一下这些网上流传的照片。

虽然距离不算太远,但是清晰度都比较欠佳,加上光线的反射效果,很有可能中间的这条界限就会看得不太清楚,让人产生一种视觉错误。

那么对于曼德拉效应本身,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很多人都记得曼德拉是在上世纪80年代去世的?

一种比较科学的观点认为,当时的信息传播相比现在要慢很多,很多消息报道出来的时候,人们都是通过报纸或者当时的媒体去了解这件事。

而且其实也有很多人并不了解曼德拉本人,一些人在看到报纸上或者电视收音机当中,正在列举一个人的生平,在没有详细的了解之前,难免可能会有人把这些消息误解成是类似讣告的报道。

再加上年代比较久远,尽管曼德拉效应是在2010年被提出的,但是距离记忆中的上世纪80年代,也已经有二三十年之久了。

并且至今似乎也没有人站出来说,自己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亲历过曼德拉的葬礼。所以这让曼德拉效应看起来更像是一场人云亦云的群体性记忆错误。

那么对于记忆错误来说,另一个比较耐人寻味的可能就是既视感了。

既视感来自于法语中的déjà vu,也被人戏称“逮虾户”。

简单来说就是人会经历一种似曾相识的体验。

大多数既视感的表现是在某一时刻,人会觉得这一刻的场景十分熟悉,似乎经历过或者说,第一次到达一个陌生的场景就会觉得有莫名的熟悉感。

这种感觉有的人把它归结为曾经梦到过与眼前相同的场景,而在科学与心理学上则认为即时感是人类记忆的一种错误表现。

一种说法是当人脑错误的将刚刚看到的新鲜事物存放到了长记忆区之内的时候,大脑就会产生一种正在回忆的感觉,这种感觉就会让人觉得自己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好像经历过一样。

那什么是长记忆,什么又是短记忆?

举个例子,比如你正在记一个陌生的电话号码或者是车牌号,那么你可能在默念几遍之后就将这串数字写在纸上了。

随后用不了几分钟,没准你就会忘记这串号码,这个就是短记忆。

而长记忆则会将你了解到的信息转化并且长久地储存到一个区域当中,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从这个区域内提取出来。

当长短记忆的衔接于提取产生错误的时候,人就会感觉到不是第一次经历当前的事情,也就是既视感。

虽然这种说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既视感的起因,但是对于既视感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似乎就有点解释不通了。

很多人在经历了既视感的时候会感觉到下一秒即将要发生的事情,就像是预知一样。

比如,说出了谈话对象下一句所要说出的话,或者是看到了别人做了一些与自己预知时看到的相同动作。

这种预知大多都是十分短暂的,通常就只有几秒钟的时间。

有些人就认为这种预知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预知,只是人类对于外部环境的一种推测与判断。

而发生这种预知的场景一般也都是在熟悉的人或者地方出现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比较了解一个人的行事风格或者思维个性的话,在你们聊天的时候猜想到对方下一句要说什么其实并不是十分困难。

但是这些预知也可能会发生在完全陌生的场景或者人之间。

我就曾经经历过很多既视感与既视感之后带来的预知,其中一件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的事是,我去到一个完全陌生、连城市名都是第一次听说的地方。

当时坐在车上,看着窗外的这个城市完全不清楚车子的行驶路线是什么。

突然一瞬间我就产生了既视感,这种感觉十分强烈,并且在下一秒我就确切地预感到了自己会看到一面满是亮起灯泡的墙。

果不其然,就在这个时候车子在前面的路口转了一个弯,车子的角度正好能够看到车窗外有一栋建筑外面确实是布满了夸张的灯泡,而且全部都是亮起来的,与刚刚预知感中的画面一模一样。

而刚刚车子行驶的角度是绝对看不到这面满是灯泡的墙壁的。

当时我是了解既视感的,也知道有很多所谓的预知其实是在梦中,意识预测和模拟出来一种场景再现,因为人类本身其实无法分清记忆与梦境的真假。

对,当遇到与这种梦境十分相似的场景就会觉得自己是预知了,但是这种模拟与预测发生在一个距离自己生活十分遥远,并且从未踏足过的,甚至连语言和生活习惯都与自己曾经所在的城市完全不同的陌生城市的某个角落。

这种概率让我觉得这并不是所谓的梦境再现可以解释的,而且与曼德拉效应不同的是,既视感的体验很多的时候似乎都不会在同一个时间发生在很多人之间。

有的时候仅仅是自己会有既视感的感觉,与你互动的对象则完全没有任何的感觉。

科学上反驳曼德拉效应是可以用一套比较完善的体系用来解释记忆错误所带来的群体性的记忆偏差。

而既视感所带来的预知能力目前科学上却没有一个能够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

不过也有许多人提出了一些比较有趣的观点。

相信这种说法的人认为人类与这个物质世界其实都是在不断经历着循环的,所以宇宙和人都是在不断的重复着物质的变化。

时间到达某一刻,所有的物质就会回归到最初始的状态,然后重新开始发展。

宇宙最终会膨胀到一个极限,物质将会停止一切的运动,宇宙随之变成一片死寂,并且回归于起点的状态,然后起点会再次爆发,诞生出新的宇宙。

不过因为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起点爆发很可能并不会随机产生运动,所以物质的再次发展仍旧可能会以相同的规律路线行进。

对于人来说,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这种规律为“命运”,所以人也就会不断地经历和重复所发生的事情。

偶尔的阴差阳错就会回忆起这些曾经经历过的事,于是就有了既视感与所谓的预知能力。

显然这种“遇事不觉量子力学”的解释足够通俗易懂,所以相比更复杂的理论,很多人都倾向于相信这种说法。

有的人就认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虚拟世界,这个虚拟世界就是由庞大而复杂的计算机与程序组成的。

而存在于这个世界中的物质运动或者人类的行为都是经由一个超级计算机所模拟出来的。

当这些计算结果产生之时就成为了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

但是超级计算机所计算出的数据结果并不能够直接使用,而是出于某种目的需要被渲染成能够被查看的图形画面。

这种渲染所需要的时间会形成极其微小的时间差。

当时间差累积到一定的值的时候体现在人类的个体意识上就会被强制同步,而这个虚拟世界受到的速度约束就是光速。

人类正常神经反射的速度大约是在50到200毫秒之间,也就是0.05秒到0.2秒之间。

这个时间差也就是从人类神经反射到让意识接受的时间差,俗称就是延迟。

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之中人类感受到的周遭物质世界其实并不是实时同步的,而是所谓的零点几秒前的世界。

这种时间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是仍旧存在。那么遵循这一设定的程序规则,人类的脑中就会最先脑补出理论上应该还没有渲染好的画面,然后才是看见以及感受到真正的通过程序的设定,也就是神经传导给大脑的电信号。

于是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好像已经发生了的感觉,甚至是预知到下一秒所发生的事。

简单来说这就像是正在播放的视频突然解码器或者网络出错了,画面可能卡住了,但是播放器的时间进度条与声音仍然在继续,可能过了一阵卡住的画面就会一股脑的全部播出来,这就造成了一种快进的现象。

科学上也证明了越是年轻的人神经反应也就越快,而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反应速度就会相应的下降。

这种同步的效果多数就会被神经反应快的人所察觉,所以这其实也能够解释了为什么既视感多数会发生在年轻人的身上。

上面我们说既视感多数情况下都并不会在同一时间发生在多个人身上。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大胆的猜想,就是如果世界是虚拟的,那么这种时间同步机制理论上会发生在比较相近的个体身上。

如果恰好看文章的你在发生既视感的时候你周围的朋友也真的发生了既视感,那么这种情况就说明你们两个人在各方面可能都比较接近。

这个时候你不妨问一下你朋友的出生日期与时间,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