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成吉思汗的子孙世系:
成吉思汗有数不清的子女,《元史》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八个:
长子术赤,孛儿帖所生,一说非成吉思汗亲生,是蔑儿乞人抢走孛儿帖后致其怀孕。
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四子拖雷,俱为孛儿帖所生。
五子阔列坚,忽兰所生;六子兀鲁赤,母不详,早夭,无后嗣;七子察兀儿,也速干所生,早夭;八子术儿彻,母古儿别速。
因为孛儿帖是第一斡儿朵,相当于中原皇帝的正室,他所生的四个儿子也就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嫡子,所以汗位的争夺主要在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之间展开。
四子中,窝阔台能力最强,拖雷最得成吉思汗喜爱。西征花剌子模之前,成吉思汗曾召开会议讨论汗位的继承人选,虽然没有定下结论,却加剧了诸子之间的矛盾,术赤与察合台的矛盾公开化,并为窝阔台与托雷的争斗埋下了伏笔。
第一次西征时,成吉思汗和托雷率主力为一路,术赤单独统帅一路,察合台和窝阔台为一路。但当诸路大军达到预定目标成功会师后,成吉思汗命术赤和察合台合军会攻玉龙杰赤城。由于军权分配问题,当杰赤城被攻克后,术赤便与察合台分道扬镳,率军回到了自己所征服的地区。术赤的不辞而别,使成吉思汗极为震怒,但因术赤之后不久便发病身亡,此事也得到了成吉思汗的谅解。
成吉思汗在病亡前两年,便给四子划分了封地。术赤(已经去世,封地由其长子拔都继承)的封地在也儿的石河以西,花剌子模以北,即第一次西征期间术赤所征服的地区。察合台的封地,在畏兀儿以西,包括刚征服的河中地区。窝阔台的封地,则从金山以西,自叶密力至霍博。第五子阔列坚,封于漠北,仅有四个千户。
唯独第四子托雷没有受到任何的受封,因为,蒙古风俗有“幼子守灶”的传统,所以托雷被留在了父亲身边,他将继承成吉思汗所有的牧地、人户和军队。
从分封的情况来看,五个儿子中,拖雷最受优待,其次窝阔台,术赤的封地虽然最大,但都是他自己征服的地区。察合台因为与兄长的矛盾,受封最次,阔列坚能与嫡子同时受封,已经算是高待了,就不用期望封地有多么辽阔了。
1229年秋,成吉思汗去世,遗命窝阔台继承汗位,蒙古的宗王和大臣举行了忽里台大会,其中很多人恪守“幼子守灶”的旧制,主张立幼子拖雷,反对成吉思汗的遗命,大会争议了40天。当时术赤已死,察合台全力支持窝阔台,拖雷势力孤单,只得拥立窝阔台即位,他自己最终得了个监国的职位。
窝阔台死后,传给了他的儿子贵由,贵由死后,汗位被托雷的儿子蒙哥夺得,自此大汗位一直在托雷系传承,这也导致各个汗国与大蒙帝国的“汗位之争”,虽然表面上各汗国尊其为宗主,但已没有管理力度,各汗国基本是自行其是。
三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
第一次西征被称为成吉思汗西征。蒙古主要用兵西亚,成吉思汗亲自率领,兵锋直指印度,以及里海、黑海和俄罗斯。
1218年,成吉思汗对被金朝打败后跑到中亚建国近百年的西辽用兵,由于蒙古在中亚采取了“信教自由”的政策,哲别率2万骑兵讨伐西辽的战斗进行得十分顺利,用时不到半年便擒杀了西辽王屈出律,占领了西辽全境。
灭西辽后,蒙古帝国开始与花剌子模接壤。
1219年,由于花刺子模劫杀蒙古使者及商团,成吉思汗决心用战争来惩罚花剌子模,蒙古军以此为由杀进中亚。
花刺子模虽然有40万军队,又有精良的武器、充足的物资和坚固的城池,但军心涣散,战斗力不强。蒙古不仅有20万大军,而且拥有当时世界一流的进攻利器——1214年前便建成的炮兵部队。
蒙古军首先围攻讹答刺城,但讹答刺城的城墙高大坚固,守军据险坚守,一时难以攻破。于是,成吉思汗留下窝阔台继续攻城,自己则亲率主力进攻花剌子模军事重镇不花刺。1220年2月,守城的将领突围而出,被成吉思汗彻底歼灭,不花刺城宣告投降。
成吉思汗又命术赤为主帅,察合台为副帅,西进攻打花刺子模国都玉龙杰赤城。1221年4月,杰赤城破,残军及妇孺誓死抵抗,巷战七昼夜,最终5万壮丁被编入“胁从军”,其余悉数被杀。蒙古军又掘开阿姆河,引水灌城,将杰赤城夷为平地。
不久,窝阔台也攻下讹答刺,在城内大肆杀戮。随后,成吉思汗开始进攻花刺子模的新都撒麻尔干。为了抵抗蒙古军,花刺子模国王摩诃末增修了浩大的壁垒,调集了十几万波斯士兵守城。
摩诃末曾发动过几次反击,并出动了战象,但是战象却被蒙古军的火器所惊,掉头冲入花剌子模军中,结果摩诃末惨败,士气开始瓦解,不久开城投降。
蒙古大军进城后才发现摩诃末早已逃走,于是成吉思汗派哲别和速不台率军穷追摩诃末至里海的一个小岛上,不久摩诃末病死在此。但追击的哲别并没有得知他的死讯,为了捉拿摩诃末,这支蒙古军从里海南攻入波斯和南高加索地区,此后又越过高加索山,横扫钦察草原、俄罗斯平原南部及乌克兰地区。
摩诃末死后,其子札兰丁纠集军队,企图继续抗击蒙古大军。1221年,蒙古军在印度河畔与札兰丁的部队展开决战。蒙古铁骑彻底摧毁了花刺子模的军队,札兰丁逃入印度。1223年,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队东返。由哲别、速不台统领的部队也在击败俄罗斯诸国与钦察人的联军后退兵,第一西征顺利结束。
第二次西征:
第二次西征被称为拔都西征,因各路统帅都是成吉思汗子孙中的长子,所以又称长子西征。
1235年,继承汗位的窝阔台以术赤长子拔都为统帅,长子贵由为副帅,拖雷长子蒙哥、察合台长子拜答尔为先锋,带领15万大军西征钦察、俄罗斯诸国。
这次进军路线是沿着阿尔泰山由蒙古灭不里阿尔。蒙古军用了半年才破城而入。对于这种顽强抵抗的城市,蒙古军施以报复性攻击,杀光烧光。之后,蒙古人又顺着伏尔加河南下,攻击下游的钦察人,钦察人不堪一击,很快便败亡了。
1237年秋,拔都决定沿伏尔加河北上,进攻俄罗斯薄弱的东北部,然后自北向南,解决南俄罗斯。此时的俄罗斯四分五裂,小城邦国星罗棋布。俄罗斯有三大公国,从南到北依次为梁赞公国、弗拉基米尔公国、诺夫哥罗德公国。速不台从刚被征服的不里阿尔征调大船,将蒙古兵尽数运过伏尔加河。1237年冬,蒙古人出现在俄罗斯的梁赞公国边境。梁赞公国以极少的兵力,坚守6天方告城破。破城后,蒙古人尽屠城中居民。
弗拉基米尔公国是当时俄罗斯诸王国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如今的莫斯科亦属其领地。蒙古人用火器攻城,莫斯科城内大量的木制建筑成为一片火海,不攻而破,蒙古兵劫掠而去。但与征服并占领花刺子模不同,这次蒙古人对里海沿岸及北俄罗斯公国只是进行了一番洗劫,并没有进行占领。
1238年2月,蒙古人开始围困弗拉基米尔城,次日破城,欲往北继续攻打,但迫于气候,南归于钦察草原。在这里,拔都建立了自己的汗国——钦察汗国。
1240年,蒙古骑兵出征南俄罗斯,至1241年初,基本已全部攻占南俄罗斯的重要城镇。
但是蒙古人还不满足,于是兵分两路,杀向欧洲中心区。南线大军由拔都率领,进攻匈牙利。北线由拜答尔率领,进攻波兰。
1241年2月,蒙古骑兵开到波兰东部的军事屏障——维斯杜拉河附近,此时正值严冬冰期,幸运的蒙古人很快成功渡河,一路杀至波兰西境。
此时欧洲流行的是重装骑兵,机动性差,但有着优良的近身防御能力,适合在短距离内列阵作战。蒙古军则是轻装出阵,只有一个小小的头盔来保护头部,占有很大的机动优势。另外蒙古普遍采用复合弓,射程远,一旦和敌军拉开距离,这种强弓的威力将凸显。
不久,拜答尔被捷克军队所杀,北路蒙古军失去主心骨,便穿过捷克,与南路入侵匈牙利的拔都部会合。
拔都借口匈牙利国王贝拉四世接纳了逃走的钦察人,而入侵匈牙利。1241年3月,蒙古骑兵进入中欧平原,到达达佩斯城,将欧洲重装骑兵引入沼泽,而后围歼。恰值此时,蒙军收到窝阔台去世的消息,诏令其子贵由班师。1242年,拔都开始撤兵,第二次西征结束。
第三次西征:
窝阔台死后,蒙古帝国内部为大汗之位发生了激烈争夺,最后,贵由胜出继承汗位。1247年,贵由派野里知带兵西征,统治波斯地区,与拔都抗衡。1248年,贵由病逝,1251年,拖雷子蒙哥夺位成功。
蒙哥继位后积极筹划进一步扩张,他培植同胞兄弟忽必烈和旭烈兀,以前者负责国内事务,以后者为西征统帅,于1252年开始了蒙古帝国的第三次大规模西征——旭烈兀西征。
1252年8月,旭烈兀的先头部队1.2万人由怯的不花率领,进攻忽肴思丹,占领其大部分地区。次年5月开始围攻吉儿迭苦黑堡,到1254年将该堡攻克。
1253年初,旭烈兀亲率主力长途跋涉,经别失八里,渡过阿姆河,抵达波斯,杀入木刺夷和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的疆域。当时阿拔斯王朝由塞尔柱人主导,已经衰落。
1256年,旭烈兀灭木刺夷国。1257年,旭烈兀大军抵达阿拔斯王朝首府巴格达,向哈里发劝降,遭拒。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达,杀末代哈里发。巴格达的陷落让伊斯兰世界陷入恐慌。旭烈兀连战连捷,在接受亚美尼亚国王归顺后,开始攻打叙利亚。
1260年,西征军借助各种火药武器占领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俘虏了叙利亚国王纳昔儿。然而,战事尚未结束,即传来了蒙哥在钓鱼城战死的消息,旭烈兀遂退回波斯,留先锋怯的不花继续作战。
不久,怯的不花遣使劝降埃及国王忽秃思投。埃及方面不仅杀死了使者,还派兵出征,击败怯的不花。第三次西征止步于埃及。
可以说,蒙哥的死让蒙古帝国甚至世界历史改变了脚步,让诸兄弟陷入了长达5年的皇位争夺战中,最后忽必烈夺取汗位。旭烈兀也因此决定不再东归,留驻波斯。
1264年,旭烈兀接受元朝的册封,建立伊尔汗国,成为伊尔汗。波斯遂成为旭烈兀的领地,他所打下的领土也成为伊利汗国的一部分。
结语:
第一次蒙古西征,远抵里海与黑海以北、伊拉克、伊朗、印度等地,为后面的两次西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次西征远至钦察、俄罗斯、匈牙利、波兰等国,并且建立了第一个元朝宗藩国——钦察汗国。
第三次西征远至叙利亚、埃及、伊拉克等国,并在波斯地区建立了又一个元朝宗藩国——伊利汗国。
四大汗国
蒙古人在三次西征的基础上,在被征服地建立了四大汗国,四大汗国的统治者在血统上均出自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彼此血脉相连,因而同奉元朝为宗主,与元朝驿路相通。
但四大汗国与元朝之间并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关系,有时甚至为了利益而互相征伐,至元朝末年,四大汗国没有一个出兵相助元室。
一、钦察汗国
钦察汗国是成吉思汗长孙拔都在术赤的封地上建立的汗国,地处北欧。其国境东起额尔齐斯河,西至多瑙河中游,北到俄罗斯贝加尔地区,南达高加索。
1235年,拔都统诸王长子西征俄罗斯和东欧后,辖地进一步扩大,1243年西征结束后,拔都就在伏尔加河下游建萨莱城,成立钦察汗国,也称“金帐汗国”。
后来,拔都将咸海东北之地分给其兄斡鲁朵,称“白帐汗国”,将咸海以北、西至乌拉尔河之地分给弟弟昔班,称“蓝帐汗国”,两汗国总领于拔都。
元朝时期,钦察汗国承认元朝皇帝的地位,接受元朝的册封和岁赐,处于宗藩地位。1255年,拔都去世后,钦察汗国不断进行对外战争,从1341年起,钦察汗国国内矛盾激化,加上莫斯科大公和帖木儿帝国的打击,势力渐衰。
14世纪中后期,钦察汗国不断与伊利汗国争夺阿塞拜疆等地,以大军征讨俄罗斯王公。连年的战争加上内部争斗,至15世纪20年代初,钦察汗国只剩下有限领土,作为附庸国的俄罗斯独立出钦察汗国,1480年,钦察汗国为莫斯科公国所灭。
1368年的钦察汗国自顾不暇,当然不会救援元朝。
二、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是由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所建。其疆域东至吐鲁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尔巴哈台山,南越兴都库什山。
忽必烈时期,察合台系后王与窝阔台系后王联合,屡与元朝征战。至1303年始归附于元朝,1310年,察合台系后王怯伯兼并窝阔台封地,国势达到极盛。但由于多次与德里苏丹国开战失利,其军事活动往往只限于掠夺印度。
1321年,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裂后陷入连年内乱,仅从1321年至1346年间,就先后有10位大汗即位,而且每个汗即位时,都采用谋杀手段。直到1370年帖木儿杀死忽辛,成为察合台汗国唯一大汗,局势才稳定下来。
所以,元末大乱时,察合台汗国根本无力救援元朝。
三、窝阔台汗国
窝阔台汗国于1225年建立,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1229年,窝阔台即位后,将此封地赐给长子贵由。其主要领土为今中国新疆、中亚一带的西辽故土。
1251年,蒙哥即汗位后,因窝阔台系诸后王屡与作难,将其封地分割,分授诸王,以去其势。窝阔台之子合丹领别失八里,灭里领额尔齐斯河之地,窝阔台孙脱脱领叶密立,海都领海押立。窝阔台汗国相当于一分为四,实力急剧下降。
1260年,忽必烈称帝,大行汉化政策,引起蒙古诸王公不满。窝阔台嫡孙海都趁机联合阿里不哥、乃颜、都哇争夺汗位。1301年,海都叛军进犯元朝,兵败,汗国势衰。1310年,海都之子察八儿为察合台汗国系后王怯伯所败,封地并入察合台汗国。
也就是说,元朝灭亡前50年,察合台汗国就已经灭亡。
四、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于1256年建立,领有高加索、伊朗、伊拉克等地,为成吉思汗孙旭烈兀远征西亚所建的汗国。1264年,旭烈兀被忽必烈正式册封为伊儿汗。其疆域东起今阿姆河,西至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湾,首都为大不里士,是沟通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
其最盛时,今伊朗、伊拉克、南高加索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中亚的土库曼斯坦都由伊儿汗直接统治。阿富汗斯坦西部的赫拉特王国是伊利汗国的属国,小亚细亚的罗姆苏丹国名义上是属国,实际上由伊儿汗派官治理。
伊利汗国阿八哈汗在位时期,相继打败西利亚,战埃及王,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
合赞汗在位时,为争取众多穆斯林贵族的支持,全面实行伊斯兰化改革,并将其定为国教,自号苏丹。改革后,伊利汗国发展到最盛,到14世纪初,伊利汗国已经成为一个伊斯兰国家。
1317年,不赛因即位后,伊利汗国内外交困,国运日蹙,内有诸王争立,权臣争势,内讧迭起;外有埃及王朝和钦察汗国不断侵扰,陷于分裂境地。不赛因死后,汗位屡屡更迭,在四五年中,换六汗,国势益衰。1380年后,在伊利汗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各王朝均为帖木儿帝国所灭。
结语:
四大汗国在名义上尊奉元朝皇帝为宗主,以“宗藩之国”自居,但实际上具有半独立或独立的地位。这些汗国与元政府的关系有亲有疏。
大体上说,伊利汗国与元皇室的关系最为密切,毕竟同为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的后裔,且是接受了忽必烈的册封,才建立的伊利汗国;
钦察汗国与元朝相距最远,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经有了独立化的倾向,后期又因海都割据势力阻隔,与元朝的关系相对而言最为疏远;
至于窝阔台汗国,因为拖雷曾与窝阔台争夺汗位,汗位重回拖雷系后,对窝阔台汗国多有压制,因此与元朝最为仇视,双方多次发兵相攻,最后被一度同盟的察合台兼并;
而察合台汗国与元政府的关系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后期的历史混乱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