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头版头条:吉林发展活力十足

时间:2025-07-23 15:49:00


2025年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吉林省委和省政府工作汇报时指出,“要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注重同东北地区其他省份的协同联动,形成融合发展的格局”。这一战略部署不仅为长春都市圈建设锚定了坐标,更揭示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破局密钥——以城市群协同打破行政壁垒,以产业融合重构区域竞争力,通过长春—东北协同联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7月中旬,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中宣部组织的“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吉林省长春、吉林、四平、辽源、松原、延边等地,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创园区、乡村民宿实地了解到,吉林省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深厚的产业底蕴与澎湃的创新活力,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目光。这片承载着历史厚重与现代激情的黑土地,踏实践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正以都市圈为支点,凭借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开放合作和乡村振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进篇章。

老工业里现代化十足

汽车与轨道交通行业作为吉林的支柱产业,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的建设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其中,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一汽”)与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长客”),以其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彰显着吉林工业迈向高端制造的坚定步伐。

当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走进红旗繁荣厂区,仿若踏入了未来汽车制造世界。冲压、焊装、涂装、总装、电池电驱车间有序分布,工业机器人精准作业,自动导航运输车往来奔忙,智能控制屏数据闪烁。在这里,每54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平均每天有约1000台汽车从这里走下流水线。

与中国一汽的汽车制造交相辉映的是,中车长客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的卓越成就。在生产车间,智能动车组、氢能源市域列车等高端产品相继下线。中车长客借助5G、自动化、物联网、视觉识别、大数据分析等数字化技术,实现制造过程数据自动采集、操作智能控制、质量精准管控。

中车长客流程与数字化部副部长关吉瑞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车长客自主定制开发的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可依据订单自动生成计划,精准派发任务至工位,物料按需配送,流程高效流畅。此外,凭借数字化管理与智能装备,中车长客在碰撞吸能、振动噪音、超导技术等方面成果斐然,持续提升生产效能。

放眼未来,长春市光电信息产业的发展,更是其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化都市圈增长极的生动实践。作为我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独角兽”企业,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构建起了“卫星研发—数据应用—产业孵化”的全链条生态,带动上下游超千家企业集聚,形成从卫星零部件制造到遥感信息服务的产业集群。

从汽车到轨道交通再到光电信息产业,吉林的工业力量凭借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正在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身,不仅在国内外市场绽放夺目光彩,更为吉林乃至中国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

黑土地上“耕”劲十足

盛夏时节,暑气蒸腾,漫野的玉米秆随风而动,叶片在微风里轻展,眼前的一切,如同大地的脉搏一样,在悠然跳动。

在这片坐拥“世界黄金玉米带”“世界黄金水稻带”双誉的沃土之上,藏匿着吉林的“仓廪密码”,以仅占全国4%的耕地,产出了全国6%的粮食,粮食商品率超过90%,全国每10斤商品粮,就有1斤产自吉林,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华大粮仓”。

从饱满如珠的稻粒到沉甸甸的玉米穗,吉林这片黑土地以春华秋实的轮回,默默托举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千年古训,守护着万家烟火的安稳。数据显示,吉林黑土耕地面积9811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87%,为守护珍贵的黑土地,当地大力推广“梨树模式”,采用秸秆覆盖还田等技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升肥力,在守护“耕地中的大熊猫”的同时,让黑土地持续“耕”劲十足。

作为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吉林长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充分发挥国家级平台先行先试示范作用,为区内企业搭建高质量发展脉络。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在吉林备受重视。鸿翔种业等企业扎根科研,培育出众多优良品种,为粮食高产稳产筑牢根基。以玉米为例,从创新育种实验室诞生的优质品种,在标准化种植的田间地头茁壮成长,为后续产业链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鲜食玉米产业也成为了吉林农业发展的新亮点。在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空气中飘散着浓烈的玉米香味,几十名工人正在流水线旁有序作业,机械运转声、清水声此起彼伏。新鲜的玉米经过切割、洗涤、蒸煮、塑封等一道道工序,从这里走出吉林,走向全国人民的餐桌。

耕地保护持续发力、科技创新成果深度转化,让农业产业链条越拉越长。长春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雪飞表示,长春以科技创新赋能农业现代化,依托长春国家农高区,大力推进种业振兴。同时,积极推进卫星遥感、激光农业、物联网、北斗导航、5G等新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应用,在农安和公主岭建设两个无人农场,系统展示耕、种、管、收各环节无人化作业应用场景,用科技创新助力现代化大农业发展。

对外开放中“鲜味”十足

国际航线开通12条,航线网络不断拓展;2024年中欧班列承运货值超20亿元;TIR国际公路运输实现“去回双通”,“吉企吉货”驰骋东北亚,运量跻身全国前三;东北首个城际海铁联运X436次特快班列开通,长春至大连8小时直达,运输效率提升3倍,物流成本降低20%……一组组数据,揭示了吉林这个近海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正“面朝大海”,一步步迈出对外开放的坚实步伐。

在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海陆空铁“四位一体”的物流体系,让长春实现了“借港出海、通联世界”;在汇聚了全球近60个国家6万种商品的长春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线下体验、线上下单、一键送达的购物模式让消费者们不出国门即可“嗨购全球”。

长春市商务局副局长李作新表示,长春市始终将对外开放作为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产业+通道+平台”三维驱动,以“专班+政策+服务”三重机制,深入融入国家开放大局,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支点,持续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加速从内陆城市向东北亚区域合作中心枢纽迈进。

向高质量对外开放迈进的并不只有长春。作为吉林省通往俄罗斯的唯一公路口岸,珲春口岸里藏着让国人“帝王蟹自由”的密码。据珲春市口岸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居峰介绍,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珲春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特别是大力进口俄罗斯活鲜产品,仅2024年,珲春口岸进口的俄罗斯鲜活海产品就达2.5万吨。

目前,珲春口岸(年设计通关能力为60万吨、60万人次)已达到了通关能力的临界值,新珲春公路口岸正在筹建。据悉,新口岸将设置货检通道8进8出、旅检通道10进10出,设计年过客能力200万人次和200万吨。这一举措,将让珲春这一边境小城的对外开放之路更加“鲜”活。

“长白雄东北,嵯峨俯塞州。”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是一场全方位、多层次的发展实践,中国经济时报采访组在历时7天的调研中,深刻感触到吉林改革实践的深层突破,也深刻感知到吉林正通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动能培育壮大”的双轮驱动,实现老工业基地的范式重构。这片被长白山滋养的土地,正以壮阔的实践书写着区域发展的新篇章。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初审:张楠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