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水的力量㉗|共享洗衣坊拓宽就业路

时间:2025-07-06 09:3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莺

不知何时,去下姜村旅游度假和学习的客人们发现,在各种档次的农家乐中,无论是小院里还是天台上,晒床单、被套、枕套的场景不见了,空出来的场地种起了花草、放上了桌椅,俨然成了村里的休闲一景。

问问老板们,他们会操着“下姜普通话”告诉你:“布草呀,早就送到共享洗衣坊里去洗了,他们统一收,统一送,都用高温消毒过,更干净。而且空出来庭院,给你们晒晒太阳,不是更好?”

早在2020年,下姜村就已累计接待游客76.86万人次,其中4.12万人次在这里住宿。如何服务农家乐,形成一条有效的农家乐服务产业链?淳安县大墅镇桃源凌家村的“共享洗衣坊”很幸运地成为这个产业链中的一环。

对于当地村民而言,这是家门口就业的好机会;对于枫树岭镇下姜村和附近的民宿、农家乐而言,这是完善产业链的一环;而对于大下姜联合党委而言,这是协调产业布局的成功范例之一,更是大下姜以强村富民为目标,坚持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分源分类统筹建设特色产业带,合理分配资源,带动集体增收、百姓致富的价值创造路径之一。

“这份工作我很珍惜”

这个打着“大下姜”品牌的共享洗衣坊非常好找,和桃源凌家村的村委在同一个小楼里。只要到了村子,无论哪个村民都能带你找到这个远近闻名的共享洗衣坊。

洗衣坊看起来不大,方方正正的车间里有6台大型机器,工作人员张阿姨说:“3台洗3台烘,还有烫平机和折叠机。”洗衣坊的工作和淳安的旅游一样,淡旺季明显,淡季只要4个工人就够了,旺季得再多上七八个人兼职,白班夜班开足马力,一天24小时都不停工。

“最忙的时候两班倒,白班上班是下午两三点钟,到半夜两点多下班。通常最忙的时候,也是最热的夏天,洗衣坊里空调都不够用,倒是个减肥的好地方。”张阿姨说。虽然热起来是真热,忙起来一刻都不得闲,但是她无比庆幸洗衣坊开在村口,村里又照顾困难人群,为她争取了这份稳定工作。“烈日晒不到,大雨淋不到,对于我这样没什么文化的农村阿姨,真的很好了。”

说起这份工作,张阿姨很感慨,不仅能管住家里的老人,还能接送孩子上下学,甚至能在闲暇时再种点菜。“比出门打工能节余更多钱,而且安心多了。”

她也曾担心自己不会用机器,害怕按错按钮。“装机器的师傅给我们培训使用方法,我很担心不会,后来拿手机录了视频,一直看和默记。”张阿姨说。她很珍惜这个家门口的工作机会,“我家离洗衣坊近,老板有事喊一声,我就能过来”。

对于张阿姨而言,共享洗衣坊是她和她的家庭实现共富梦想的途径。

图片由淳安提供

最重要的“牌面”

相比员工张阿姨,洗衣坊的承包者余先生要想得更多一些,“我是‘大下姜’品牌的受益人”。

余先生是大墅镇的一位老党员,孩子读书有了出息,去千岛湖镇上创业,做起了旅游住宿的生意。“大概是2019年,我们自己也要找洗衣坊,后来听说大下姜有个共享洗衣坊在招承包商,我们就来考察了,我和老婆决定要做这个承包生意。”

余先生说:“2019年到2022年过得挺不容易,幸好竞争还算小,周边就我们一个洗衣坊。”他也说,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拉生意,周边乡镇、千岛湖镇上他都找过合作商,没想到的是“大下姜的共享洗衣坊”成了他最重要的“牌面”。“进门谈生意容易了许多,一听介绍就知道我们是有共富公益目的的洗衣坊,另一方面,淳安人都知道‘大下姜’是块金字招牌,我们洗衣坊顶着这块招牌,就肯定不会偷工减料,质量有保证。”

“大下姜”的品牌是责任,也是通行证。余先生说:“共享洗衣坊能打开很多商家合作之门,品牌是很好的敲门砖。”

共享洗衣坊,又为什么会花落桃源凌家村?

村党支部书记凌明俊说:“其实,很多村都想开共享洗衣坊、承接下姜村旅游住宿红利。当时是老书记去镇里争取来的这个机会,第一是我们村距离下姜村近,开车10分钟都不用,第二是我们村有现成的厂房,第三是我们村大,如果洗衣坊以后再扩大,也能提供富余的劳动力。”他说,这个机会也是唯一的,“如果下姜附近的村都开起洗衣坊,那么民宿的布草资源肯定不够分,机器就要闲置,出现厂房和劳动力的富余浪费。现在大下姜只布局一个洗衣坊,它能独享大下姜的资源,旅游旺季能机器不停,淡季也能养活部分劳动力,员工和承包商都能珍惜这样的机会,这个良性循环是从大下姜联合体的合理布局开始的。”

拆掉村和村之间的“篱笆”

如果说共享洗衣坊是资源整合的“敲门砖”,那么产业的联动布局则事关未来发展。

以下姜村为“带头大哥”,周边村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地缘相邻、文化相近、产业互补原则,成立大下姜联合党委,通过实施“我们一起富”行动,大家劲往一处使,把资源整合起来共享共建,是把握大方向的战略布局。

“我们同时成立联合党委,下设培训产业组、乡村旅游产业组、农林产业组和文创产业组,形成乡镇部门联动、整体步调统一、协调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大下姜联合党委书记洪永鸿曾经这样说,大下姜共富形成了教育培训、乡村旅游、农林和文创四大产业区块,这是抓住重点的战术布局。毕竟,产业兴旺才是乡村发展与农民共富的根本路径。

在统筹布局产业发展时,不仅要为好项目寻找最适合的地方落地,防止一拥而上,引发价格战和资源浪费;同时要拆掉村和村之间的“篱笆”,好的项目大家盘点资源一起做,打造点线面的合理布局。

在何处选点,如何连线,如何形成最利于区域发展的“面”——这要求有基于全域发展的大局观和步步夯实的实战演示,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其中是先锋,也是纽带。

如果说桃源凌家村的共享洗衣坊体现的是选点,那么夏峰片区红高粱产业带便是连线。

在千岛湖最深处的夏峰源,有1600余亩红高粱在党建消薄产业基地里结出饱满的果实。这些统一规范种植的高粱,经过统一工艺的酿造,变成了枫树岭镇丰家源村“共享酒厂”里醇香的“遂安烧”。这个从南宋流传至今的酿酒技艺,如今印上了“大下姜”的招牌,通过多元销售渠道,成了游客来千岛湖和大下姜必选的伴手礼之一。

丰家源村“共享酒厂”依托周边7个村庄党组织力量,聚集起原本分散的高粱种植和酿造资源。如今,夏峰片区红高粱产业带已初见成效,走上规模化发展之路,带动周边各村集体年均增收近100万元,每年累计发放工资70余万元,成为农户致富的新途径。

夏峰片区红高粱产业带,还有下姜片区旅游培训产业带、铜山片区中药材产业带和白马片区农特产品产业带,这4个特色产业带,共同铸成了如今大下姜乡村振兴联合体根据区域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的产业布局之“面”。

2024年10月,淳安县枫树岭镇红高粱熟了。谢航凯 摄(浙报集团资料照片)

花了小钱办了大事

合理进行产业布局,是为了“做大蛋糕”,这是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也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

如何“切好蛋糕”,恰当利用现有条件,合理分配资源,搭建共有渠道,把有限的精力和资金投入到谋布局、办实事、解难题的实务中去,是对大下姜联合党委的另一重考验。这项考试,从大下姜联合党委建设之初,就已经开始了。

2018年,省市县启动实施下姜村及周边地区乡村振兴发展“1+4”规划,一大批大下姜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开始布局建设。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如何才能将有限资源进行最大化利用,实现“花小钱办大事”?

2019年6月,淳安县委组建大下姜联合党委,由淳安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洪永鸿任联合党委书记。他介绍:“打破行政壁垒,改变了过去各自为政的情况,凡是涉及大下姜区域的事,大家都商量着办,大大整合了资源。”

2021年,大墅镇孙家畈村村民余士球拧开水龙头,就能接到千岛湖的优质水,之前因水厂设备老旧遭遇的饮水难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和余士球一起受益的,还有大墅镇、枫树岭镇、安阳乡、里商乡的多个行政村的村民。

这一切,都得益于总投资7000多万元的枫树岭新水厂。该水厂被称为“共享水厂”。原本,水厂由各乡镇单独建设,现在通过联合党委合理布局,避免了重复投资。

如今,在《大下姜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五年行动计划(2021—2025年)》、大下姜共同富裕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进展中,除了产业布局、资源分配布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合理布局也已在进行中。正如下姜村原党支部书记姜银祥提出的那样:长远来看,关键要留得住人才,要想办法把教育、医疗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大下姜联合党委一直朝着未来乡村的新愿景,多角度整合资源力量,全方位强化要素保障。创新探索和实践的步伐,从未在下姜这片土地上停止过。

【启示】

山阻水隔,山区县的资源往往呈点状分布,有些支离破碎,由此带来了“点状开发”的新课题。经济如此,民生也面临同样难题。本故事中的“共享洗衣坊”,有效破解民宿经营产业链不完善、乡镇发展布局不协调、共富产业谋划不深入等老大难题,既助推了经济,又惠及了民生,为当地居民拓宽了幸福生活的通衢大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在推动乡村振兴中,思维格局再拉大一点,问题导向的“金点子”再多一点,产业拓展的路子就会越走越宽。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