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时间:2025-05-22 07:1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刊发的重要文章《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中强调:“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举措,强调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逻辑是实现科学的技术化、技术的产品化、产品的商业化,其中蕴含着科学、技术和工程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科学家、发明家、工程师、企业家有效协同。当前,受项目立项方式、运行机制、科研观念、评价方式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企业和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比如,难以跨越“死亡谷”。一般而言,技术创新链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中试验证、产业化等几个阶段。基础研究奠定了技术成果原理性模型,但其应用领域和开发方向因缺乏概念验证,成为转化应用的第一个“死亡谷”。应用开发承载着科技成果小试任务,推动形成科技成果的原理样机,但这些成果往往缺乏工程实践验证和迭代开发,导致了转化应用的第二个“死亡谷”。要想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谷”,需要多方参与,共同补齐技术创新链条的必要环节,共同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社会财富。

再比如,市场沟通机制不完善。一般而言,科研立项在最初的选题和研究阶段,普遍缺少市场方面的人员参加,对市场需求因素考虑较少,选题往往偏重技术和理论,造成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实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前提条件是存在潜在的市场需求。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要解决好上述问题,构建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需求牵引也可以称为市场导向,是指有意识地引导并创造条件,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进行创造和生产。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使科技创新始终围绕“真问题”去攻坚。

首先,构建产学研用融合模式。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方式包括技术授权(即转让和许可)、技术孵化(即衍生公司)和产学研合作(即合作创新)。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建立互信关系,充分挖掘市场需求,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科研人员技术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服务,还有利于围绕需求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融入。

其次,构建融入产业链的订单式孵化模式。即根据企业遇到的瓶颈难题和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需求,围绕核心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关键系统和核心算法等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利用高校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开展订单式研发或技术熟化,结合企业在应用场景验证、资金和市场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在供给端和需求端的无缝对接。

最后,构建应用导向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模式。一方面,根据未来产业图谱和技术路线图,通过概念验证,挖掘高校有商业价值的基础理论成果,提供资金、团队、验证条件、市场对接等资源要素,推动跨越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之间的“死亡谷”。另一方面,通过中试验证平台,提供场地条件、中试环境、科技金融、产业融入、市场氛围等资源要素,推动跨越小试与产业化之间的“死亡谷”,实现有商业价值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总之,把科技成果转化成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既要做好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引导政府、企业、高校和中介机构合理配置资源,又要在技术创新链条中,通过成果供需信息对接,有效配置各个环节所需要的资本、协作配套等要素,还要围绕区域经济创新发展和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高转化的针对性,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2日 第05版

作者:张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