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颗目标小天体!天问二号探测器已转入发射区|科技观察

时间:2025-05-19 13:21:00

封面新闻记者 边雪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5月18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按计划完成技术区总装、测试、加注等工作后,顺利转入发射区,后续将按计划开展各项功能检查、联合测试等工作,计划5月底择机实施发射。

此前,执行天问二号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乙遥一一〇运载火箭,于5月14日顺利由技术区转入发射区,并完成吊装、对接等工作。

叶培建院士接受采访时透露,天问二号设计了三种采样方式,其中就包括着陆采样。“探测器会附着在小行星上采样,附着小行星采的样多,掌握和突破附着技术就有开发利用小行星的基础。”

天问二号探测器顺利转入发射区(摄影:石一辰)

封面新闻记者注意到,天问二号探测器集成了众多先进的探测仪器和设备,包括高分辨率相机、光谱仪、雷达、热辐射测量仪等。这些设备将协同工作,对目标天体进行全方位地观测和测量。其中,高分辨率相机能够捕捉到天体表面的精细结构,光谱仪则可以分析天体的化学组成,雷达则用于探测天体的内部结构和物理特性,热辐射测量仪则能揭示天体的热辐射状态和温度分布。

本次天问二号探测任务有哪些重点值得关注?

目标任务一:去地球“小弟”家挖土

天问二号的目标之一是一颗名为2016 HO3的近地小行星。它是地球的“小跟班”,始终若即若离地绕着太阳转,距离地球超过4000万公里,最近时距离地球仅1400万公里(大约是地月距离的38倍)。

虽然2016 HO3没有被地球引力捕获成为真正的卫星,但科学家预测,它将在未来数百年内保持这种稳定的伴飞状态,成为地球最稳定的“准卫星”之一。地球目前仅有一颗天然卫星,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月球,因此凭借着这种稳定伴飞的性质,也有人将2016 HO3称为“准月亮”。

研究人员对小行星如此感兴趣,是因为它可能保存了太阳系形成早期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2016HO3小行星的发现故事也颇具传奇色彩。它是在2016年由美国夏威夷的泛星计划巡天望远镜首次捕捉到的。当时,科学家们被这颗小行星独特的轨道特征所吸引,并决定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经过多年的观测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2016HO3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是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活化石”。

目标任务二:主带彗星探测

天问二号探测器顺利转入发射区(摄影:石一辰)

天问二号的第二个探测目标是主带彗星311P。这颗彗星于2013年被美国科学家探测发现,其独特的特征立即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这里通常被认为是小行星的“领地”。然而,311P却拥有彗星的特征——六条彗尾,这使得它成为了一颗名副其实的“主带彗星”。

研究主带彗星的起源和形成,非活跃期主带彗星的特性以及主带彗星与其他彗星、小行星之间的关系,需形成能够覆盖尘埃颗粒特性的原位探测方法。空间探测专家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有助于了解小天体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演化机制,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此外,311P的直径大约有480米,有观测结果显示,它可能还有一颗卫星。如果属实,311P便是少有的‘双小行星’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