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开展:典籍见证清王朝从“马背政权”向“文治国家”转型

时间:2025-05-19 08:52:00

为迎接“5·18国际博物馆日”,沈阳故宫昨日举办了“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展览从“内府藏书”“四库遗珍”“国史秘籍”“文溯书阁”四部分,介绍清代沈阳故宫藏书。这些典籍见证着清王朝从“马背政权”向“文治国家”的转型,折射出中华文化多元、融合、共生的历史轨迹。

“内府藏书”:

沈阳故宫为内府刊刻书籍收藏地

清乾隆时期规定,内府刊刻书籍,印成后每种需以一部或数部移送盛京收藏。这些典籍以武英殿刊刻本为多,如《西清古鉴》《皇朝礼器图》等,一千一百多部,一万五千余册;另有满文、蒙文刻本或满蒙合璧本二百一十余部。运至盛京后多集中存放在沈阳故宫西七间楼,该楼始建于天聪年间,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七年(1746-1752)改建,乾隆朝以后楼内主要存放书籍、墨刻、档案。

“四库遗珍”:

4400多人参与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四十八年(1783)文溯阁落成,同年入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乾隆以前中国历史上主要典籍,编纂工程浩大。四库全书馆额设360余人,全部参与其事的人数多达4400多人。书成后,仅抄录一项,征调全国各地保举经考试而录用的3800余名落第举子。在庞大的编纂人员队伍中,不乏精通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辑佚的文人学者,他们代表了乾隆朝最高的文化水准。

游客参观“圣海沿廻——沈阳故宫藏书文化专题展”。

“国史秘籍”:

沈阳故宫是清代档案重要庋(guǐ)藏地

沈阳故宫作为清初皇宫、陪都旧宫,地位卓著。乾隆朝以后,沈阳故宫崇谟阁、敬典阁成为尊藏清代历朝皇帝国史档案、玉牒族谱之处,成为清代档案重要的庋藏地。

1949年1月,沈阳故宫陈列所清理遗存时发现《屏风档》,系从清盛京宫殿屏风背裱剥离,其源自明代山东等处总督备倭署及辽东察院文书,内容涉山东军备、辽东社会状况,是研究明清史的重要材料,现藏辽宁省档案馆。

“文溯书阁”:

文溯阁《四库全书》辗转流传

1914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运往北平古物陈列所。1925年在奉天省政府斡旋下,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运回奉天,与此同时,当局又拨出巨资对文溯阁进行修缮,并成立《四库全书》保管委员会,派人赴北平补抄文渊阁《四库全书》散佚内容,1927年初全书归藏文溯阁。

1936年,在文溯阁前西南处修建一座钢筋水泥结构二层书库,称为新阁,库内置钢铜制组合书架。1937年竣工,文溯阁《四库全书》《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全部移入新阁。1950年10月,为安全起见,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先后运到黑龙江省讷河县、北安县保存,1954年运回沈阳,继续收藏在新阁。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确保文溯阁《四库全书》的安全,1966年文溯阁《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移交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四库全书》第四次离开了沈阳,从此书阁分离。

至今,仍在沈阳故宫收藏的典籍有《皇朝礼器图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西清古鉴》四十卷、大型汉文字书《康熙字典》、爱新觉罗家族宗谱《玉牒》等。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谢飞燕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