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到,菏泽的空气里又漾满牡丹的花香。4月8日上午,在菏泽曹州牡丹园,菏泽剪纸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杨秀玲进行现场剪纸,同时她展示了自己剪好的牡丹剪纸“花开富贵”“盛世花开”“国色天香”。
一叠纸、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千变万化的图案。杨秀玲出生于剪纸世家,她是第五代传人,外婆、母亲皆为当地有名的剪纸巧手。对杨秀玲而言,剪纸是家传技术,也是家族的文化记忆,至今这门手艺已经传承到了第六代,会一直传承下去。

出生于剪纸世家
她们代代技艺传承
上午9点多,剪刀翻飞,不一会儿,一张彩纸在杨秀玲手里就变成了一件栩栩如生的手工剪纸作品:牡丹花。
“我生活在剪纸世家,从小耳濡目染,跟着姥姥、母亲学习剪纸,在剪纸的时候,就把剪纸记忆刻在脑子里了,融入自己的生活当中。”杨秀玲说。
杨秀玲是山东郓城人,郓城剪纸历来是母女相传,据记载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杨秀玲出生于剪纸世家,她是第五代传人,外婆、母亲皆为当地有名的剪纸巧手。她学龄前住在外婆家,当看到已经双目失明的老人在重病中仍念念不忘地摸索、念叨着剪纸花样,又在临终前郑重地将缠着红布条的剪刀亲手传给母亲时,年幼的杨秀玲深受感触。7岁时,她第一次背着长辈偷偷拿起剪刀,这如同变魔术一样的“戏法”让她眼中闪烁着光芒,从此,杨秀玲的人生就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轻时,杨秀玲当过小学语文和音乐老师,从事教育工作期间,她也没有舍弃“剪纸”这一家传技艺。只要有空闲时间,她就会不断精进剪纸技巧,创作新的剪纸作品。
2013年,杨秀玲开始集中精力于剪纸,尝试多种剪纸技法,并将素描、书法、影像等与剪纸相融合,也正是这种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交融才“诞生”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巨幅剪纸作品——《百鸟朝凤》。这幅作品历时两年多精心创作,是杨秀玲最满意的作品,曾被吉尼斯纪录认证为“世界上单幅面积最大的多层套色彩绘剪纸作品”。

成立剪纸艺术工作室
让更多人了解菏泽剪纸
杨秀玲今年54岁,剪纸已有40多年时间。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式上多为家族继承或师徒相授,许多非遗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谈及家族内部的传承,杨秀玲显得非常乐观。郓城剪纸向来是母女相传,杨秀玲家族后辈中几个女孩儿都对剪纸有兴趣,家人也鼓励她们学剪纸、从事剪纸事业,将郓城剪纸传承下来。如杨秀玲一般富有天赋,女儿孙琪的第一幅剪纸作品《雷锋》便不同凡响,令家人分外惊喜,外甥女张璐更是作为郓城剪纸第六代传承人,捧过“接力棒”,担负起了传承与发展郓城剪纸的使命。
除了家族内部的传承,杨秀玲义务教授的剪纸爱好者不计其数,甚至有人不远千里慕名而来向她讨教剪纸技巧。她还不计回报地为学员推广、宣传、找销路,让剪纸这门艺术普罗大众,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剪纸艺术,杨秀玲带领团队于2010年8月创立了郓城首家剪纸艺术工作室,2012年5月成立了郓城“寻根问底·保护非遗”考查组,2015年5月成立了“郓城剪纸艺术传承研究院”,2016年4月注册成立了“山东金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其剪纸作品被美国、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日本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收藏。
此次菏泽牡丹节会以及即将开幕的菏泽牡丹国际传播论坛上,杨秀玲特别准备的牡丹剪纸也即将进行展示,这是她和女儿花了整整一周完成的作品。“上面有牡丹花,有黄河水,我给它取名‘黄河天上来,牡丹为你开’,希望我们菏泽的牡丹花越来越好,也有更多的朋友关注菏泽牡丹、菏泽剪纸。”
记者:李焜染 编辑:俞丹 摄影:李焜染 摄像:李焜染 剪辑:张成霖 校对:刘恬 校对:汤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