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因此,得出结论: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说,《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就等于说“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
一、解读
我国宪法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国家保护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国家的和集体的财产,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我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因此,得出结论: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说,《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就等于说“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从以下方面来理解《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
其一,核心是平等。《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其核心是平等二字,这贯彻了民法最核心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法律对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不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非法人组织,均是无差别保护。当然,这是法律的规定。
其二,重点是保护。《民法典》是权利的宣言书,是保护民事权利的法律。民法典保护民事权利的广度、深度、强度,代表着社会的进步程度。
其三,对象是民事主体。根据《民法典》,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这三个主体的财产权利可以覆盖到你可以想象的任何财产。有人说,国家的呢?国家的财产也是由相关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持有的,它的财产权利与其他民事组织的财产权利无一例外的平等保护。
二、实务
《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在这里,更多地是起宣示作用。在实践中,鲜有纠纷产生于此。原因在于这是法律的应然状态,但是在实际中因民事主体自身的原因和外部因素,造成保护强度有若有强。弱的,不代表不平等,即使保护强度弱,很多情况下也是不可诉。
三、启示
《民法典》宣示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这是法律的规定,属于应然状态。如何达到真正的、实质的平等,一方面,需要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机关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民事主体的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