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代悲白头翁》是唐代诗人刘希夷的一首七言歌行,写一个白头老翁回忆自己年轻时的风光和沦落的现状,抒发人生无常、青春易逝的感慨。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十句,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
第二部分是中间十句,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
第三部分是后八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
这首诗的结构清晰,情感真挚,语言优美,是唐代乐府诗的名篇。
正文第一部分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前十句以洛阳城东的桃李花为引,写出了洛阳女子和白头老翁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的感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这两句描绘了洛阳城东暮春的景色,桃花李花随风飘散,不知道最终会落在哪里。
此处是诗的起兴,也暗示了诗人对桃李花和洛阳女子的眷恋和惋惜。
洛阳女儿好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这两句写出了洛阳女子的美貌和悲哀。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但是看到落花,就会感到自己的青春也会像花一样凋零,所以不禁长叹。此处表现了诗人对洛阳女子的同情和怜惜。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今年的花落了,颜色就会变淡,明年的花开了,不知道还有谁能看到。
此处暗示了人生短暂,红颜易老,世事变迁。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这句诗运用了两个典故来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
松柏摧为薪,出自《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桑田变成海,出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这两个典故都说明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正文第二部分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这两句的意思是,古时的人已经不再回到洛阳城东,而现在的人仍然面对着飘落的花瓣。
诗人用“古人”和“今人”来对比自己和先辈们的命运,暗示了自己被战乱所困,无法重返故土。
诗人也用“洛城东”和“落花风”来对比洛阳城的荣华和衰败,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哀叹。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年每个季节的花都相似,但每年每个时代的人都不同。
诗人用“花”和“人”来对比自然界的恒常和人世间的变迁,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和无奈。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这两句意思是,寄语那些正值韶华的美貌少年,应该怜惜那些奄奄一息的白发老人。
诗人用“全盛红颜子”和“半死白头翁”来对比青春和老年,表达了对自己衰老和患病的自嘲和自怜。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这两句的意思是,这个老人白发苍苍真是可怜,他曾经也是红颜美少年。
诗人用“此翁白头”和“伊昔红颜”来对比自己现在和过去,表达了对自己从容貌到境遇的巨大变化的感叹和惋惜。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这两句意思是,那些贵族子弟在芬芳的树下,唱着清脆的歌曲,跳着优美的舞蹈,在飘落的花瓣前。
诗人用“公子王孙”和“芳树下”来对比自己和他们的身份和地位,表达了对自己被贬谪和流离失所的不平和愤慨。
诗人也用“清歌妙舞”和“落花前”来对比他们和洛阳城的享乐和衰亡,表达了对他们不顾国事和民生的讽刺和鄙视。
正文第三部分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这两句描绘了老翁年轻时的富贵景象,光禄池台是洛阳城东的一处宫苑,文锦绣是指华丽的织锦,将军楼阁是指高大的建筑,画神仙是指美丽的人物。
此处表现出老翁对过去的怀念和夸耀。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这两句反映了老翁现在的悲惨境遇,一朝卧病是指他因为生病而失去了权势和地位,无相识是指他没有了亲友和知己,三春行乐是指他无法参与春节的欢乐活动,在谁边是指他孤独无依。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这两句描述了老翁从青春到衰老的变化,宛转蛾眉是指他年轻时的俊美容貌,能几时是指他美好时光很短暂,须臾鹤发是指他现在的苍老模样,乱如丝是指他头发凌乱不整。
此处表现出老翁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无奈。
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这句话总结了老翁对人生的感受和态度,但看古来歌舞地是指他只能眺望曾经繁华的洛阳城东,惟有黄昏鸟雀悲是指他只能听到黄昏时鸟雀的哀鸣。
此处表现出老翁对人生无常、富贵空虚、荣辱不恒的深刻认识和悲观情绪。
总结
《代悲白头翁》虽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大量使用重叠语句,循环复沓,再者以四个问句引领,一唱三叹,韶华不再的无奈辛酸在反复追问咏叹中被层层浓重着色,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此诗感伤情调极为浓郁,但并不颓废,风格清丽婉转,曲尽其妙,艺术性较高,历来传为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