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故宫(北京故宫、沈阳故宫)
明清鼎盛时期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
Imperial Palace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位于北京的紫禁城,作为中国五个世纪(公元1416~1911年)以来的最高权力中心,以其颇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和容纳了各种家具及工艺品的近万个房间所组成的庞大建筑群,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文明无价的历史见证。沈阳故宫是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权力中心扩大并迁都前的基础之所在以及其历史的重要资料馆,清迁都北京后,又成为皇帝巡幸东北时的行宫。这个杰出的建筑为清代历史以及满族和其他北方部落的文化传统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也称“紫禁城”。这里曾居住过24个皇帝,是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1年)的皇宫,现为“故宫博物院”。为明代皇帝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始建,至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基本完成。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环有高10米的城墙和宽52米的护城河,城墙四面各设城门一座。故宫的宫殿建筑群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总面积达72万多平方米,有殿宇宫室9999间半,被称为“殿宇之海”,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故宫的整个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一(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一条中轴贯通着整个故宫,这条中轴又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都位于这条中轴线上。在中轴宫殿两旁,还对称分布着许多殿宇,也都宏伟华丽。这些宫殿可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为两翼。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六宫为两翼,布局严谨有序。故宫建筑群的后半部叫内廷,是皇帝平日办事和他的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形象是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以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则富有生活气息,建筑多是自成院落,有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在坤宁宫北面的是御花园。御花园里有高耸的松柏、珍贵的花木、山石和亭阁。名为万春亭和千秋亭的两座亭子,可以说是中国目前保存的古亭中最华丽的了。
故宫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贵文物,据统计达1052653件之多,统称有文物100万件,占全国文物总数的1/6,其中有很多是绝无仅有的国宝。在几个宫殿中设立了历代艺术馆、珍宝馆、钟表馆等,爱好艺术的人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前,往往久久不忍离去。设在故宫东路的珍宝馆,展出各种奇珍异宝。如一套清代金银珠云龙纹甲胄,通身缠绕着16条龙,形状生动,穿插于云朵之间。甲胄是用约60万个小钢片连接起来的,每个钢片厚约1毫米,长4毫米,宽1.5毫米,钻上小孔,以便穿线连接。据说,为制造这套甲胄,共花费4万多个工时。
沈阳故宫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史称“盛京皇宫”,建于公元1625~1783年间,是后金至清迁都北京前的皇宫,占地约6万平方米。沈阳故宫有10多个院落,由114座建筑构成。四周围以高大宫墙,南面正中为大清门。全部建筑分中、东、西三个部分。这是中国除北京故宫外,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帝王宫殿建筑群,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创建的皇宫。
与北京故宫相比,沈阳故宫建筑风格具有独特的满、蒙、藏特色。东路大政殿、十王亭建筑群布局仿照八旗行军账殿的布局。中路的特点则是“宫高殿低”,居住部分位于高台之上,俯瞰理政的正殿区域,这是来源于满族人喜居于台岗之上的生活习惯。西路以及中路的东西二宫则是完全的汉式建筑。
198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11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北京故宫基于如下标准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4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8届会议上,中国的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标准I:故宫代表了中国皇宫建筑发展中的杰作。
标准II:故宫的建筑,尤其是沈阳故宫,展现了17到18世纪(地方)传统建筑与汉式宫殿建筑间重要的相互影响。
标准III:故宫以真实留存的景观、建筑、家具陈设和艺术品独特地见证了明清时期的中华文明,也承载着满族人几百年延续下来的传统及其萨满教崇奉习俗。
标准IV:故宫提供了中国最大宫殿建筑群的杰出例证。它们展现出从清朝到更早期的明朝、元朝皇室机构的富丽堂皇,以及满族的传统,也为这些建筑从17世纪到18世纪的演变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