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如何理解着记忆呢?
作品创作背景:
《江南春》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唐文宗大和七年(833)春天。当时,杜牧被幕主沈传师派遣到江南地区,他的主要任务是拜访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在前往扬州的途中,杜牧写下了这首诗。
杜牧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个时期的特点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唐宪宗在位期间,尽管他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朝廷权威,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却自以为立下不朽之功,开始信仙好佛,寻求长生。他的这种做法对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等朝廷领导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牧在江南的旅行中,目睹了江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这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想起当年南朝时期,尤其是梁朝时期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但最终却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杜牧通过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和怀念,也以委婉的方式劝诫了唐王朝的统治者。
总的来说,杜牧的《江南春》是一首既具有个人情感表达,又富有历史和政治寓意的诗歌作品。
全文通篇翻译:
千里江南,莺啼燕语,绿叶映衬着红花。临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星罗棋布。南朝统治者信奉佛教,在南京城周围修建了很多座寺庙,现如今,不知有多少楼台在这蒙蒙烟雨中默默矗立。
逐句深度鉴赏:
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的美妙。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江南地区莺歌燕舞、绿叶映衬着红花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这里的“千里”不仅指江南地区的广阔,也说明了这美妙的自然景观是无所不在的。
第二句“水村山郭酒旗风”,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水边村庄、山峦和迎风飘扬的酒旗。这是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人们可以在这个画面中感受到江南的宁静和舒适。酒旗是乡村酒店悬挂于门前用以招揽顾客的标志,它象征着生活和繁荣。
第三句“南朝四百八十寺”,诗人用数字和历史事件,描绘了江南地区丰富的寺庙文化。这些寺庙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江南人民信仰的象征。南朝是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寺庙众多,诗人用数字“四百八十”来形容其数量之多,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句“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用“多少”一词,表达了对江南地区楼台和烟雨的深深感慨。这个句子给人一种朦胧的感觉,让人对江南的美丽充满了想象和向往。楼台和烟雨的描绘,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浪漫和诗意。
整首诗通过描绘江南的景色和历史,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热爱和敬仰。每一句都充满了诗意和想象力,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通过“烟雨”和“多少”等词语,给人留下了一种朦胧的美感,让人对江南的美丽充满了向往。
作者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人生经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在公元803年至852年,杜牧生活在唐朝的繁荣时期,他度过了青少年时期。杜牧二十六岁进入官场,被派往江西观察使幕,协助崔铉整顿军纪,使整个队伍重振旗鼓。
之后,杜牧被转至淮南节度使幕,在太守牛僧孺的举荐下负责扬州的工作。在扬州,杜牧担任了各种职务,包括淮南节度府掌书记、监察御史、宣州团练判官、殿中侍御史、内供奉、左补阙、史馆编撰、司勋员外郎以及黄、池、睦、湖等州刺史。
他的政绩卓越,尤其是在任黄州刺史期间,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当地人民安居乐业。
然而,从852年直至去世,杜牧经历了人生的低谷和疾病缠身的痛苦。他离开官场,辗转于各个地方,担任了多个小官职,生活困苦。他在病痛中去世,享年五十岁。
杜牧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咏史抒怀为主,内容丰富,尤其擅长七言绝句。他的诗歌被后人广泛传颂,被誉为“诗史”。
“春”字飞花令
春光解天意,偏发殿南枝。
春梅杂落雪,发树几花开。
春风楼上望,谁见泪痕多。
春风助肠断,吹落白衣裳。
春风有馀力,引上古城墙。
春风日暮江头立,不及渔人有钓舟。
春草青青万里馀,边城落日见离居。
春风渭水不敢流,总作六军心上血。
春风旅馆长庭芜,俯首低眉一老夫。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春风落日谁相见,青翰舟中有鄂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