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鲸鲨介绍(世界上极其罕见的稀有动物)

时间:2024-10-03 08:47:47

1、大熊猫

大熊猫可是我们国家的国宝,仅我国拥有。据说这货是蚩尤的坐骑

大熊猫

2、基因突变的龙虾

12年11月 ,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位渔民捕捞到一只外形奇特的龙虾,它的身体一半呈现橙色,一半呈现黑色。波士顿市新英格兰水族馆称,这只1磅重的龙虾身体颜色奇特,一侧是橙色,一侧是黑色,色彩分界线正好位于身体的中线位置。渔业官员称,龙虾出现这样的奇特身体颜色概率仅为50万分之一。专家分析称当龙虾卵首次受精时出现完全细胞分裂才发育形成这种特例。这种细胞分裂发育后的个体经常会出现同时具备两种性别特征,水族馆官员称,在过去10年里,类似的双色龙虾也曾出现于美国缅因州、罗德岛州和加拿大新斯科舍省海域。

基因变异的龙虾

3、绿蓑鸽

又叫尼柯巴鸠,大型鸽类,体长34-40厘米。头部和颈部的长羽为黑灰色,带有紫色金属光泽。上体主要为绿色,带有红铜色光泽。翅膀带有蓝色。下体暗灰色。尾羽白色。虹膜褐色。嘴黑色。腿、脚紫色。

绿蓑鸽

4、白鳍豚

白暨豚科(学名:Lipotidae):是哺乳纲、鲸目的一科水生动物,仅有一个物种即“白暨豚”(Lipotes vexillifer)。“暨”音 jì;媒体也常写作“白鳍豚”,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小型淡水鲸。体呈纺锤形,体长1.5-2.5米,体重可达230千克。吻部似鸟喙般向前伸出,窄而长,吻尖略向上翘,约30厘米。额顶显著隆起,鼻孔长在头顶,呼吸时,头部先出水,喷出的水花不高。眼极小,在口角后上方。耳孔呈针眼状。背鳍三角形,鳍肢较宽,末端钝圆,尾鳍呈新月形。体表背面呈青灰色,腹面为白色,尾鳍并不出水。

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与其连通的洞庭湖、鄱阳湖、钱塘江等水域中,通常成对或10余头在一起,喜在水深流急处活动,善潜水。白暨豚是食肉动物,口中约有130个尖锐牙齿,为同型齿。以淡水鱼类为食,常在晨昏时游向岸边浅水处进行捕食。也吃少量的水生植物和昆虫。呼吸时,头部先出水,然后全部露出水面,在水面游动2米后,再入水中。寿命可达30多年。

白暨豚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由陆生动物进化而来,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暨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白鳍豚


5、患有白斑症的猫

患有白斑症的猫

5、白化鲸鲨

白化鲸鲨,是鲸鲨科鲸鲨属的一种通体为白色的鲸鲨,是由于鲸鲨皮肤里缺乏天然的色素而导致的,但日益增多的黑色素会让他变回原来普通的颜色,再也不会再有白化症状。

白化鲸鲨

6、白化鹿

在泰国曼谷杜喜动物园引进行新成员记者招待会上,展出了三周大的雄性白化羌鹿莫克

白化鹿

7、远东豹

远东豹(学名: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是豹的一个亚种,是北方寒带地区体型仅次于东北虎的大型猫科动物,头小尾长,四肢短健;毛被黄色,满布黑色环斑;头部的斑点小而密,背部的斑点密而较大,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梅花状图案,又颇似古代的铜钱,所以又有“金钱豹”之称。前足5趾,后足4趾,爪灰白色,能伸缩。生活于森林、灌丛、湿地、荒漠等环境,其巢穴多筑于浓密树丛、灌丛或岩洞中。有独居生活,常夜间活动,白天在树上或岩洞休息。捕食各种有蹄类动物,也捕食猴、兔、鼠类、鸟类和鱼类,秋季也采食甜味的浆果。食物缺乏时,也于夜晚潜入村屯盗食家禽家畜。曾经广泛分布于俄罗斯远东地区、中国东北黑龙江、吉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森林中。已被列入《华盛顿公约》附录Ⅰ,受到俄罗斯、朝鲜和中国政府的严格保护。

远东豹

8、华南虎

华南虎 (拉丁学名: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 )是中国特有的虎亚种,仅在中国分布,生活在中国中南部 ,亦称“中国虎”,在野外已灭绝。于1981年被列入CITES公约附录Ⅰ保护名单,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华南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联合国1996年发布的《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公约》将华南虎列为第一号濒危物种,列为世界十大濒危物种之首。 华南虎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华南虎以草食性动物野猪、鹿、狍等为食,是中国的十大濒危动物之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色物种名录极度濒危。

华南虎

9、苏门答腊犀牛

苏门答腊犀(学名:Dicerorhinus sumatrensis),是哺乳纲、犀科、双角犀属的唯一物种,是五种犀牛中体型最小的犀牛。体长240-315厘米,体重550-1100千克,平均体重仅700千克,最大个体1100千克。四腿之后有两片褶皱的皮肤,颈部有一片较小的皱肤,皮肤较厚,平均厚16毫米。身披红棕色的长毛,毛有浓有稀,幼仔的毛较密。野外的毛较难观察,因为它们身上通常覆盖着泥。耳中的毛较长,尾尖有一簇浓密的毛。栖息于各种形态的环境中。在低地与高原都有出现,生活在雨林和沼泽中,接近水源的丘陵地带,尤其是灌木较浓的山坡地带。是独居动物,仅在发情与抚养幼仔时相聚。它们是犀牛中最吵的。通常在黄昏和清晨出来觅食:以小嫩叶、树苗、水果、嫩芽和细枝为食,每天可吃掉50千克。雌性在6-7岁达到性成熟,雄性则要达到10岁以后。孕期为15-16个月,每胎仅产1仔。幼仔体重通常为40-60千克,在15个月后断奶,并在1-3岁时待在母亲身边。在野外生殖间歇期为4-5年。野外寿命大约为30-45年。分布于不丹的喜马拉雅山山麓以及整个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婆罗洲。

苏门答腊犀牛

10、安哥洛卡象龟

马达加斯加陆龟(学名:Astrochelys yniphora)是陆龟科、马岛陆龟属动物。雄性平均长度41.4厘米,平均体重为10.3千克;雌性平均长度37厘米,平均体重8.8千克。体型大,最大甲长可达44.6厘米。背甲土黄色,具褐色斑纹,每块缘盾上有暗黑色三角形条纹(成体为灰黄色),有1枚喉盾特别突出,圆形,顶部隆起很高,呈圆顶状,颈盾小。腹甲淡黄色,前半部比后半部大,喉盾特别突出。头部黄色,较小,上喙钩形。四肢黄色,前肢具大的鳞片。为黄色且短。马达加斯加陆龟栖息于干燥热带草原或海岸附近的低矮灌木环境中。草食性,以植物茎叶和果实为食。马达加斯加陆龟是完全草食性的动物,通常并不挖洞栖身,只会躲藏于草丛或灌木丛下。适宜温度在20-32℃,温度低于14℃时,龟进入冬眠。分布于马达加斯加西北部巴里湾周围25-60平方千米范围内。

安哥洛卡象龟

11、黑冠长臂猿

黑冠长臂猿(学名:Nomascus nasutus):共有4个亚种,体长45-64厘米,平均体重5.7千克,最高可达8千克。两性之间的毛色相差很大。雄性完全是黑色的,顶多在嘴角边有几根白毛。头上有一簇毛。雌性的毛色从黄灰色到淡棕色,在头的顶部和腹部有一黑斑,此外手指和四肢可能部分是黑棕色的。生活在一夫一妻制的家庭群中,由一头雄兽、一头雌兽和一至三头幼兽组成。领地由它们的叫声来标志。可以在树上使用灵活的长臂跳跃攀爬。主要吃果子,偶尔也吃一些树叶和小动物。分布于中国云南和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黑冠长臂猿

12、佛罗里达美洲狮

佛罗里达美洲狮(学名:Puma concolor coryi):是美洲狮的亚种之一,体长188-220厘米,体重32-72千克。为猫亚科中最大者。雄性比雌性大近1倍。躯体均匀,四肢中长,执行性。头大而圆,吻部较短,视、听、嗅觉均很发达。犬齿及裂齿极发达;上裂齿具三齿尖,下裂齿具2齿尖;臼齿较退化,齿冠直径小于外侧门齿高度。皮毛柔软,全身为单一的灰色、红棕色或红色。前足5趾,后足4趾;爪锋利,可伸缩。尾较发达。

栖息于除热带雨林外的各种环境,善于攀爬和跳跃,全天均可活动。喜独居。肉食,常以伏击方式捕杀各种脊椎动物为食。分布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南部。

佛罗里达美洲狮

13、红狼

红狼(学名:Canis rufus)犬科哺乳动物。是一种生存在北美洲的犬科动物,毛皮粗短,上体的颜色主要是肉桂红色和黄褐色,灰色或黑色组成的混合色彩,背部则是黑色,吻和四肢黄褐色,尾巴尖黑色,眼睛很亮。以松鸡,浣熊,兔子,老鼠,腐肉和家畜中的动物为主要食物,也会吃腐肉。分布于美国东南部,其祖先是灰狼和郊狼的杂交种。由于数目稀少,红狼常找不到同类繁殖,而与北美大草原的灰狼交配,令纯种红狼的数量下降。1980年在野外灭绝,1989年《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局》(USFWS)将驯养的狼引入北卡罗来纳州野外放养,至2002年已繁衍到超过50只。此外,还有170多头红狼在美国被圈养。

红狼

14、越南金丝猴

越南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avunculus):头体长51-65厘米,尾长66-92厘,体重8.3-14千克。这种猴子有一个宽阔平坦的脸,扁平上翘的鼻子,耳朵上有簇绒,眼睛周围具淡蓝色的圆环,粉红色的嘴唇厚实。背部,四肢和手脚的外侧都是黑色,臀部、四肢内侧和肘部奶白色;它有黑褐色的长尾巴。与仰鼻猴属的其他种类相比,越南金丝猴的体型更细长,显示较少程度的性二态性。栖息于喀斯特石灰岩形成的丘陵和山脉及相关的亚热带常绿森林,海拔高度200-1200米。以植物为食,食物随季节而变化。仅分布于越南北部宣光省和北太省之间石灰岩山地的低海拔亚热带雨林中。